【深度共融】每個人都值得享受運動 當平權倡議成為我們的日常
從帕運觀看運動平權的發展|菊島身障游泳先鋒、運動平權倡議青年 —— 林育夙|參加鐵人賽,是我倡議運動平權的方式|游泳這條路上的甘美與苦澀|一樣的菁英選手、不一樣的權益|讓更多身障者走出家門、參與運動|實現從平權到深度共融的願景
正當你以為歷時 17 天的巴黎奧運落幕了,而感到惆悵時,卻不知這只是個休止符,下一段精彩的樂章即將上揚,即巴黎帕運開幕。相較於時隔百年重回巴黎舉辦的奧運,自 1960 年起正式舉辦的帕運則是首度與花都交會,歷史性的一刻不僅止於如此,巴黎帕運對於我國選手來說另有別具意義之處 —— 帕運選手首度長期進駐國訓中心訓練,為了登上體育賽事最高殿堂而備戰。
從帕運觀看運動平權的發展
帕拉林匹克運動會(Paralympic Games,以下簡稱帕運)中的「Para」最初是取自 Paraplegia(下半身不遂),源自二戰結束後,有大量脊髓損傷的軍人回到英國,Ludwig Guttmann 爵士為了鼓勵他們透過運動重回社會,刻意挑選了倫敦奧運開幕日,於 1948 年 7 月 29 日舉辦第一屆史托克曼德維爾運動會(Stoke Mandeville games),當時只有 16 位選手參賽,成為 12 年後,帕運誕生的濫觴。
2000 年,邁入第 11 屆的雪梨帕運發生質變,當時的國際奧會(IOC)與國際帕會(IPC)為了加深合作關係,達成奧運會主辦國同時舉辦帕奧的協議。至此,當代對於「Para」的釋義,已經朝向 Parallel(平行)一詞轉向,帕運是與奧運並肩前行的國際運動賽事。隨著國際觀點的變化,台灣自 2004 年開始將過往使用的「殘運」一詞,正名為帕拉林匹克運動會,「帕運」一詞成為華文世界的新標竿。
雖然比較可惜的是,遲至 2022 年,才將原來的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總會正名為「中華帕拉林匹克總會(以下簡稱帕總)」;而今年,總算能讓帕運選手享有國手規格的訓練,以及避免遠赴巴黎產生水土不服,首度比照奧運規格設置膳食公寓,由廚師和營養師共同打造台灣味餐食,滿足選手的飲食需求。
帕運自舉辦以來已走過一甲子,雖然各方面都有長足進步,但是不是還有許多美中不足,可以臻於至善的地方呢?以媒體報導為例,媒體曾經過於著重在「生命鬥士」、激勵人心的角色,更甚於帕運選手的運動表現與成就,因此開始有倡議人士提出「勵志色情片」(Inspiration Porn)一詞,呼籲將報導焦點回到運動選手的價值上。2020 東京帕運後,運動筆記曾以「帕運激情褪去後的英雄日常」為題報導一系列的帕運選手專訪,將視角回歸到他們的訓練生活與日常。 除此之外,在運動平權推動上也尚有進步空間。
菊島身障游泳先鋒、運動平權倡議青年 —— 林育夙
紀錄片《帕奧精神:鳳凰高飛》提及奧運賽事中,游泳選手的體型看起來都差不多,像是有個「標準」似的,澳洲游泳選手 Ellie Cole 則強調:「帕運選手的體型都很不一樣!」在帕運游泳賽道上,每位選手都是與眾不同的,然而,他們對於運動的熱忱,以及追逐突破的心卻無異於任何人。在台灣的游泳賽道上,林育夙則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來自澎湖菊島,現就讀國立臺北商業大學的林育夙,他不但是一名有志投入財政稅務領域的大學生,也是一名肢體障礙運動員,並於 2023 年躋身游泳國手之列。此外,他也是運動平權倡議青年,從自己的經驗汲取教訓,期許能為更多身心障礙運動員發聲。
林育夙最開始接觸游泳是為了健康,因天生嚴重的脊椎側彎,長久下來恐影響心肺功能,於是在醫師建議下開始接觸游泳。啟蒙恩師劉教練說明:「他在國小一年級或二年級時來到游泳池,不過一開始只是先學習基本游泳能力,而非游泳訓練。」
相對於為了健康、當作休閒興趣的游泳,林育夙倒是從小在母親的鼓勵下沈浸於藝術薰陶,用他的口與足拾起畫筆,以層層色彩堆疊出油畫作品。「藝術是很主觀的,有時我畫得不是很滿意,別人看了卻讚不絕口;有時則是相反。」相較之下,林育夙更偏愛游泳的直白與乾脆,「游得愈快、成績愈好,就是這麼簡單!我喜歡這般不容他人置喙的結果。」可能是因為如此,他漸漸將心力投注在游泳上,而游泳訓練具備「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特性,也讓他的成績持續躍進,今年代表澎湖縣參加全國身心障礙國民運動會(以下簡稱全障運),在 S6 級 100M 仰式及 S6 級 50M 自由式雙破全國紀錄!
離開家鄉,來到台灣本島讀大學也讓林育夙的生命翻開新頁,「我喜歡自己一個人輕旅行,走訪別具特色與風味的餐廳。」對他來說,自校園延伸向外的地圖是用味蕾勾勒而成,他也喜於與親友分享美食,甚至是帶同鄉的朋友去踩點。游泳、美食與平權倡議,都是林育夙從興趣出發,卻愈做愈專精,並且帶來成就感與滿足。
參加鐵人賽,是我倡議運動平權的方式
2022 年,適應體育微電影巡迴影展首度越洋到澎湖舉辦,「身為在地選手的我,應邀一起共襄盛舉。」自此林育夙與「愛運動動無礙」團隊的結下不解之緣,同年 10 月更是一起組隊挑戰 2022 IRONMAN 70.3 墾丁國際鐵人三項賽, 以接力賽形式參與游泳項目。
林育夙認為參加鐵人賽與以往的游泳比賽毫無二致,從國中開始加入泳隊以來,他曾兩度適應新群體與新環境,無論是內心或身體的適應性,都漸漸趨於穩定。「從戴泳帽、下水、游泳到上岸,我都可以獨立完成,無需仰賴他人。」唯一不同的是,接力參賽讓林育夙比自己比賽更要戰戰兢兢,他不願意因為自己而拖延一點一滴,還會積極地為隊友爭取時間。顯然,「愛運動動無礙」團隊讓隻身來到台北唸書的林育夙有了歸屬感,認識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有了共同努力的目標。
在倡議運動平權這條路上,「我覺得最重要的是靠自己完賽這項行動,當大家注意到我,進而意識到身障者也有走出家門運動的能力,背後蘊藏著我們從事運動的動機與需求。」除了透過參加鐵人賽、全障運、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以下簡稱全大運)等賽事外,林育夙也會透過演講傳遞自身的運動經歷,或是參賽後的心得分享,讓更多人拉近與身障運動的距離。
林育夙認為倡議是透過不斷行動達到永續,像是還有許多大型賽事沒有開放身心障礙組別的現況,「全大運沒有身障組,但仍然有身障選手參賽,雖然很少,但是有的!」如何透過設立組別,讓更多人想參賽、有機會追求運動平權,這是他長遠追求的目標。
游泳這條路上的甘美與苦澀
相對於其他身障選手,可能需要無障礙空間,或是他人的輔助,林育夙認為自己算是可以獨力應對各項情境。唯獨每當進入新環境、遇到新的人,難免得經歷一段磨合期,「其實可以從表情看出他們在想什麼,『沒有手怎麼游泳?』這些反應讓我感到不舒服,但我會讓他們刮目相看。」
能成為游泳選手,林育夙最感謝的人是劉教練,「因為他總是保有開放的心,才有我的加入泳隊與上場比賽。」由於澎湖縣並沒有專為身障者舉行的運動會,因此在縣運中只能和一般選手競爭,在巨大的劣勢之下,他每次參賽都是敬陪末座,「有一天我告訴教練,想去台灣參加身障比賽的想法,他二話不說地開始幫我查資料與報名。」劉教練一直以來的接納,成了林育夙勇敢挑戰的後盾。
因為環境資源的關係,林育夙不但只能參加一般運動會,也只能跟一般選手一起訓練。「雖然很艱難,但也因此讓我不得不鍛鍊自己的腿力,只靠踢水去跟別人的手腳並用競爭。」開始參加身障賽事後,過往在縣運的挫敗感一掃而空,在全障運賽場上,他反倒成為澎湖縣的奪牌主力。
相較於先前在縣內比賽時,因為與對手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林育夙只能以「跟自己比就好」來自我安慰。既然可以參與全障運,他在每場賽事給自己設定目標,開始敢去爭第一名,敢去想著要破全國紀錄。不過,近來最讓林育夙感到無力的不是無法突破成績,而是儘管自 2023 年成為國家代表隊的一員,也維持優異的競技表現,卻遲遲沒有出國參賽的機會。
一樣的菁英選手、不一樣的權益
延至 2023 年舉辦的杭州亞帕運,林育夙收集相關資料後說明:「在數名肢障游泳選手中,依照不同級別與分組項目,我是唯一一個有達標『2018 雅加達亞帕運前 6 名』的選手,最後代表我國出賽的卻是另有其人。」事實上,他連獲選國手資格也是經歷一番波折。
「中華民國游泳代表隊參加 2022 杭州亞洲帕拉運動會選手選拔辦法」中的選手選拔標準中載明,若選手符合六項標準之一,並由游泳項目委員會參考國際及國內競賽成績,衡酌選手於該級別的國際競爭力,進而遴選出較有機會奪牌之級別代表出賽。
三、選手選拔標準:
(一)選手選拔必備條件:
1、持世界帕拉游泳(WPS) 2023年選手證。
2、於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7月8日於指定日期間於WPS 認可之50公尺泳池之游泳賽事達到最低參賽標準 (MQS)(詳如表一)。
3、持"Review", "Confirmed"或"Fixed Date Review"分級狀態。
(二) 若選手符合以下六項標準之其一,由單項委員會參考國際 及國內競賽成績,衡酌選手於該級別國際競爭力,並對照 2018 亞帕運前八名成績,遴選出較有機會奪牌之級別,提 報本總會選訓委員會審核通過報請教育部備查後,預計產 生 4 位選手名額:
1、獲得 2020 年東京帕運前 8 名者。
2、獲得 2018 年雅加達亞帕運前 4 名者。
3、獲得最近一屆世界錦標(盃)賽前 8 名者。
4、獲得最近一屆亞洲錦標(盃)賽前 4 名者。
5、獲得本總會 112 年舉辦之游泳會長盃前 2 名者。
6、直接徵召績優具潛力奪牌選手。
2022 杭州亞帕運游泳選手選拔辦法(資料來源:中華帕拉林匹克總會)
林育夙解釋前四項標準如同虛設,「在肢體障礙組方面,因為國內沒有選手達標,只能靠後兩項
來揀擇選手,也因此有了模糊的空間。」特別是直接徵召績優具潛力奪牌選手這一項標準,使他無法與某些特定選手公平競爭,「本來以為,游泳不就是用成績來定勝負,沒想到當要走向國際時,遊戲規則卻變了......」此外,各縣市政府資源與獎金制度的落差,也為選手畫了一條無形的線。
全國身心障礙國民運動會 | |||
縣市 | 第一名 | 第二名 |
|
180,000 元 | 90,000 元 | 60,000 元 | |
60,000 元 | 30,000 元 | 15,000 元 | |
90,000 元 | 45,000 元 | 30,000 元 | |
80,000 元 | 40,000 元 | 20,000 元 | |
80,000 元 | 40,000 元 | 20,000 元 | |
80,000 元 | 40,000 元 | 20,000 元 | |
30,000 元 | 20,000 元 | 10,000 元 | |
六都與澎湖縣於全障運之前三名個人成績獎勵金(整理:歐詠芝) |
「人會傾向更有利的選擇,這我可以接受;但假若不選擇離開澎湖、加入其他城市,我便受到冷凍、沒有出國競賽的機會,這讓人無法苟同。」光是帕運選手間便存在著不一樣的權益,更遑論相較於一般選手,林育夙期盼各縣市間獎金額度的鴻溝可以消弭,讓愛好運動且具潛力的運動員無論身處台灣的任一片土地,都能享有平等權利。
讓更多身障者走出家門、參與運動
林育夙的媽媽雖然對於運動平權與獎金制度不甚了解,但她卻是最實在地見證游泳為孩子帶來的改變。本來是由身體健康出發的行動,除了守護林育夙的心肺功能之外,「因為開始游泳,他變得不再畏懼社會大眾的眼光,得以自信地展現自己。」因為林育夙具備自理能力,旁人可以做到的事情、游出的成績,他也可以做到,甚至還能做得更好!
對林育夙與家人來說,游泳帶來的附加價值遠遠超出他們原先所預期,因此,也想鼓勵更多身障家庭以勇敢且開放的心,讓孩子去嘗試、去挑戰。就像林媽媽從小讓孩子接觸藝術,先透過握住比較粗的畫筆,再循序漸進地提起鉛筆開始寫字,唯有讓孩子實際操作,參與各式活動,他們才能漸漸形塑自己的樣貌與思想,最終林育夙成了倡議運動平權的勇者。
劉教練則看見林育夙在游泳之外的成長,「我覺得育夙最大的進步是心理素質,從一開始得失心很重,很容易受到外在因素影響,到近年除了全障運,他也有參與全大運乙組游泳比賽,心理素質穩定很多。」游泳成績的突破來自林育夙的自律與自我要求,心理素質的成長則歸功於劉教練當年鼓勵他開始參賽,唯有競技的淬煉可以讓內心變得如此強大。
對於林育夙而言,游泳競賽本該是秒數愈少愈好、抵達終點的時間愈快愈好,多數的運動競技也是以客觀數值為主,裁判主觀判斷為輔,若是有太多安排、掌控等人為因素介入,是不是失去運動競技的本質,以及運動家精神呢?透過他分享肢障游泳選手的親身經歷,促使我們更進一步地深思與關注。
實現從平權到深度共融的願景
在追求身障者運動平權的過程中,我們已經看到了顯著的進展,然而真正的挑戰是如何進一步實現「深度共融」。深度共融不僅意味著身障者在體育賽事中享有平等的競賽機會,它更強調在生活的每個層面中,無論是教育、工作,還是日常社交活動,身障者與非身障者能夠相互理解、支持,並一同成長。
林育夙的故事啟發我們,他不僅通過個人努力打破了身體障礙的限制,更通過行動讓社會看見,身障者不應只是「被接納」的對象,而是能夠與每個人共同分享舞台、 共創未來的重要成員。 這不僅僅是為了實現運動平權,而是推動整個社會在各個層面都達成真實的共融。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反思,如何通過自身的行動,促進這一過程。例如,在設計體育活動和社會服務時,應考慮到所有人的需求,創造出能夠激發多樣化參與的環境。只有當我們打破對障礙的刻板印象,並在各領域全面推行包容性理念,我們才能真正實現從平權到深度共融的過渡,構建出一個每個人都能全然參與且無障礙的社會。
責任編輯:Trista
看更多身心障礙共融運動專區主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