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 14件作品獲獎
記者劉昕翊/臺北報導
為發揚新聞媒體穩定社會民心之功能,臺北市新聞記者公會在昨日「記者節」舉辦「慶祝112年記者節暨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贈獎典禮」,頒發平面、廣播及電視新聞報導3大類獎項,廣邀多位媒體新聞人共襄盛舉,盼厚植社會正向力量,為臺灣打造清新活力。
昨日適逢記者節,典禮在國立中正紀念堂演藝廳舉行,由公會理事長郭慶璋主持,邀請評審主任委員兼召集人黃肇松及多位獲獎者出席,此次分為平面、廣播及電視新聞報導3大類獎項,議題涵蓋多元,包含人口議題、疫後生活、老化長照、健康義診、街友照護、送愛尼泊爾等,由9位評審委員在29家媒體174件作品中,選出14件獲獎作品。
其中,獲得廣播新聞報導類特優的《在回收場消失之後》是由國立教育廣播電臺黃柏諺所完成,除探討北市萬華區最後一間地方回收場正式關閉後,對於依靠回收場為生的拾荒工作者,以及當地衛生環境的變化,也進一步帶領民眾思考拾荒工作者對臺灣環境帶來的影響。
獲得電視新聞報導獎佳作的《送愛到尼屋下 溫柔布革命》,則是由客家電視臺的劉宜頻、黃映婕遠赴尼泊爾共同完成,講述桃園客家人林念慈以自身力量,長期深耕尼伯爾,不僅與當地婦女一起車縫布衛生棉,創造就業機會,也持續透過月經教育,破除當地的迷思與恐懼。
黃肇松表示,今年參賽作品是5年來最多的一次,且社會正向新聞不斷的擴大傳播深度、廣度和熱度,可彰顯「內容為王」的價值,也期許良性的、正向的傳播發展,在國內進一步落實。
臺北市新聞記者公會昨日舉辦「慶祝112年記者節暨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贈獎典禮」,厚植社會正向力量。(記者劉昕翊攝)
慶祝112年記者節暨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贈獎典禮,頒獎14件獲獎作品。(記者劉昕翊攝)
慶祝112年記者節暨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贈獎典禮,頒獎14件獲獎作品。(記者劉昕翊攝)
慶祝112年記者節暨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贈獎典禮,頒發平面、廣播及電視新聞報導3大類獎項。(記者劉昕翊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