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使命! 大體老師供學子研習校方憂心數量恐不足
大體老師對於醫學系學生來說,相當重要,北區目前八所醫學院校,有部分學校面臨大體老師不足的情況。而且其實各校針對大體老師都有一定的作業流程,並且十分尊敬,從開始到結束,都會給予大體老師最高的敬意,在他們完成神聖的工作之後,透過各項追思,讓他們光榮的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
長庚大學學生:「謝謝大體老師。」
恭恭敬敬彎腰行禮感謝老師的協助,面對眼前冷冷的冰櫃台神情莊嚴尊敬,這是他們上解剖課的日常,在面前的是協助研究的大體老師。
長庚大學解剖學科助理教授陳學亭:「長庚大學這邊其實會希望盡量就是有,會預備有三年充足量,才能符合我們每年有17位老師偉大家上課,解剖室成為一個醫學生,一個重要的科目之一,所以只要掛在醫學院裡面,理論上解剖課就是必要的,都會接觸大體老師這塊。」
資深記者藍于洺:「我們現在走進解剖教室,在第一幕這邊有很多大體老師的生平介紹,透過這樣的介紹,讓同學更了解老師們的生活,也藉此感謝老師的幫忙。」
長庚大學解剖學科大體老師來源,一是北遺中心另一個是自家的勸募中心,民國69年長庚大體勸募中心開啟,每年都有穩定的大體來源,至今已經領受526位大體老師每學年約有17位,目前準大體老師還有52位男性占41位女性占11位,老師表示一般男性數量都會比女性高出不少。
長庚大學解剖學科助理教授陳學亭:「我想這應該對於自己身體形象的狀況,因為女生會比較害羞一些,讓女老師就是願意去做這件事情,可能心理壓力會比較大一些,這也是我們非常希望,我們希望這個循環是一個良善,大家願意去捐獻這個大體,學生也願意秉持感恩的心去看待這件事情。」
大體老師數量稀少,大體條件還得符合醫療需求才能捐,根據捐贈流程,患者生前必須先簽署同意書,離世之後家屬也得簽署同意書,才可以擔任大體老師,一開始大體老師必須花兩小時注射福馬林,經過一年的防腐處理後,提供學生一學年的課程使用,之後由學生縫合、校方舉辦追思會,火化晉塔,完成最後一步神聖的工作使命。
長庚大學醫學系學生羊珈伶:「就是透過實際的觸摸,還有動刀還有去看那些構造,長在甚麼樣立體的位置,其實對於學到這些構造來說,幫助還滿大的。」
雖然醫學觀念進步,但仍有不少人對捐贈大體有疑慮,第一線前往家屬迎接大體的技師表示,常發生有患者生前捐贈意願堅定,但離世之後家屬意見分歧,臨時反悔的大有人在。
長庚大學解剖學科技師鄭茂盛:「這個老師的兒子都願意(捐獻),女兒還不太確定,但是他也沒有很反對,但接到學校之後,在走廊要進去的時候,他說不是他想像的這樣,所以他就不想捐(父親大體),我們這個是自願捐贈,我們沒有一個強迫性,溝通以後女兒還是堅決要不要捐。」
雖然長庚大學勸募中心健全,甚至提供輔大跟清華大體老師,但北區有八所醫療院校,大體老師仍舊吃緊,根據統計北區每年近千名醫學生上解剖課,平均14、15名學生共用1位大體老師,8校評估每年要80具遺體才夠用,但過去5年平均每年收募不到60位,醫療教育拉警報。
台北醫學大學解剖學科主任洪君琳:「對就是他其實一直以來都是不足的,尤其是說在我們學校是一般的醫學大學,有些學校他們會有宗教背景,所以他們的信眾會比較有那個,因為有宗教信仰比較有意願,然後所以他們的數量會比較足夠,我們的北醫我們是沒有宗教背景,所以我們一般捐贈就是仰賴社會大眾。」
各大醫學院校有不同大體老師管道,其中慈濟大學因為宗教背景,大體老師數量最多,台北醫學大學則是以同屬的醫院體系,以患者的意願捐贈為主,搭配北遺中心的數量,每年平均維持在13位大體老師,但系主任也坦言在疫情期間,大體老師數量的確吃緊。
台北醫學大學解剖學科主任洪君琳:「那像我們北醫的話我們比較缺乏,所以我們幾乎只要說,我們可以去做防腐的程序做下來,老師可能少一個卵巢,卵巢有兩個而且我們有別組嘛,有些學校他們就不是很願意接受,我們就可以接受,因為肌肉小一點也沒有關係,而且還有別組可以觀察。」
大體老師遺愛人間,用無私的方式提供醫療學子進步,用光榮的方式走完人生最神聖的最後一步。
更多 TVBS 報導
先生你的「豬」掉了!載運豬肉途中掉落躺路面
各年齡膳食纖維攝取都不足!青少年最少 恐引發5種疾病
績優學校教師赴紐西蘭參訪 觀摩差異化教學策略
新北新住民穩坐第4大族群 開辦生活適應輔導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