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富陽》癸卯年談「中元」!

程富陽》癸卯年談「中元」!
程富陽》癸卯年談「中元」!

【愛傳媒程富陽專欄】昨日是8月30星期三,也是癸卯年農曆7月15日的中元節;但其實在8月16日,就開始有許多人家準備起三牲祭品,祭拜「普渡公」及「好兄弟」了,因為是日正是俗稱「鬼門開」的農曆7月1日。

今天,我們不妨趁著中元祭拜之際,也來閒聊這個在中華文化裡頭,深具彿、道兩教諸多傳說與元素的民俗節日。其實,這個行之千年的地方民俗「中元節」,係起源於紀元1~2世紀東漢張道陵所創的「道教」,該教全年實施有三次盛會;分別是天宮大帝、地宮大帝及水宮大帝的誕辰,合稱「三元」。

通常我們習慣稱正月15日為「上元」,係天宮大帝舉行賜福的時節;7月15日稱為「中元」,是地宮大帝用以赦免亡魂的罪日,由特任官普渡公代為執行;10月15日稱為「下元」,則是水官大帝為農民豐收、酬謝土地的日子。

但一般地方民俗,總偏愛彿教中《盂蘭盆經》的故事;盂蘭盆(ullambana)是印度梵語,盂蘭意思是「倒懸」,盆則是「器皿」之意;所以,「盂蘭盆」的意思,就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之意,即是用盆皿裝滿生疏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

而其中最為膾炙人口,引為「中元普渡」的由來,即相傳是佛祖手下第一尊者「目犍連」;有一天,他透過他的神通眼,看到了自己死去的母親混在惡鬼群裡,餓的不成人形,備受痛苦,於是目蓮尊者用缽盛飯,端給母親;誰知,飯一入口,頓時化成炭火,尊者看到自己的母親受烈火煎熬,內心真是痛苦不堪,於是請求佛祖指點,如何營救母親脫離苦海。

佛祖說:「你母親生前自私刻薄,不行善事,致有如此報應,要救她,需在7月15日當天,準備羅列百味五果供養眾餓鬼,結合所有僧侶及眾神的威力,方能拯救陷在地獄的母親脫離苦海,早日投胎。」於是,目犍連尊者照著佛祖的指示去做,最後不僅解救出自己的母親,並普渡了天下眾生的父母親,這在佛教稱為「盂蘭盆」法會,而兩岸的祭祀方式,也幾乎雷同。

雖說中元節是農曆7月15日,但因在7月1日(俗稱開鬼門),地獄眾鬼即已散放人間以為乞食;因此,只要在農曆7月1日~15日之間準備祭品祭祀,鬼神都會照單全收,予以降福。較有趣的說法是,祭祀時間最好在午時(12點)以後,最佳時辰則選在未、申時之際(下午1點~ 5點間);至於祭祀的物品及方式,各有說法,但忌諱同時擺設香蕉、李子及梨子,因為諧音為「叫你來」。但其實只要心誠,無論神鬼,是不會太計較祭拜什麼祭品的。

事實上,中華文化豈止敬神而已,對祭鬼一事,也向來不馬虎,各地也各有異趣;如臺灣基隆中元祭係起源於1855年,今年剛好邁入第169個年頭,每在「中元祭」之日,就群聚在俱特色的水岸邊施放水燈,為十方兄弟亮光指道。

至於台灣地方「搶孤」傳統,向來有「北頭城、南恆春」之稱。今年恆春活動稱「豎孤棚」,已於昨晚中元節晚間舉行,縱是蘇拉颱風來襲,也不減人潮;至於因疫情停辦3年的頭城搶孤,今年恢復舉辦,並選在9月14日,即農曆七月最後一晚登場,雖南北兩地一前一後實施,但讓陰陽兩界,人鬼同慶,一起見證人世間的喜慶熱鬧,理應是南北無異才是。

縱使台灣目前籠罩在一片「去中」的氛圍中,但讓大家懷思的中元文化,仍究是中國式「絳節飄飄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的冥想,或是「上界秋光凈,中元夜氣清。」的迴音;抑或是「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欄邊見月娥。」的意趣,更是「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的遙想;這種中華民族古意盎然的文化詩情,其實已融入台灣民俗的一環,遠非今天臺灣「全聯式」的鬼話連篇所能更替。

清朝福建巡輔王凱泰在《臺灣雜詠》中說:「道場普度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即認為鬼月與中元,都是結合咱們中華古老宗教教義,來弘揚孝道,勉人行善,發揮人溺己溺的正面節慶意義。

如今,海峽兩岸無論是藉「中元普渡」,祭拜這個「鬼神並存」的民俗善念;或者清明祭祖,以示淵源懷遠;抑或端節裹粽筏舟,以彰忠貞氣節;還是中秋食餅,以懍同盟連心;或者春節團聚,以祈萬眾安康,都是綿延中華文化的傳承,豈是目前臺灣執政者用「去中」的教改手段,可以泯滅的。

今年新冠疫情雖嚴峻稍緩,但政治的紛爭卻日益加劇,兩岸不妨趁此節日,暫擱政治意識紛爭,共藉幾柱清香以敬神,齊貢三牲瓜果以獻鬼;讓目前這個只言鬼不言詩,只祭物不祭心,只惠己不惠鬼的社會,匯入一股心念為善的中華傳統虔誠信仰,來拉近彼此的文化心靈,以為兩岸的癸卯中元,共同祭禱!

作者為退役上校,目前為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