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時擺動雙手 可增強腹肌及背肌減少腰椎負荷
人類是地球上惟一完全直立的生物,其支撐點主要是一條彎彎曲曲的脊柱,然而它在延伸至臀部之前則向內彎曲,此部位若是姿勢不良、肌肉長期緊張或突然的動作,或受到某類疾病(感冒、腸胃炎、子宮發炎、內臟下垂、腫瘤、長骨
刺、骨關節炎、腎病)、某些藥物副作用、意外碰撞、職業傷害、環境潮濕(常常睡在地上或山邊水邊)、身體內部濕重、跌倒、車禍、閃腰、常吃冰喝冷飲、久坐、久站、提拿重物、手術後遺症等等影響,都可能引發腰腿疼痛。
雙腿就像人體的承重牆,含有身體最大、最結實的關節和骨頭。70%的活動和能量消耗都要由腿完成。科學家認為,從走路便可判斷人的健康狀況,七十多歲的人如果一口氣步行四百公尺,可推估他還能多活六年。老人每次走的距離越長,速度越快,走得越輕鬆,那麼他的壽命就越長。
而且腿部肌肉強勁的人必然有一顆強有力的心臟,因為腰腿強、經絡傳導暢通,氣血就能順利送往各個器官,特別是心臟和消化系統。現代醫學能夠確切找到腰痛的原因大約只有十五%,多數原因為椎間盤突出、老化(椎間板退化、骨質疏鬆)、脊椎骨間隙不平均、腰部筋膜炎、肌肉疲勞、運動不足(造成肌力低落)、抽菸(尼古丁會使血管收縮太過)、壓力等都會造成腰痛,但有高達八十五%的腰痛無法查明真正的原因。
傳統中醫學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對腰痛的治療就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例如《黃帝內經》的「刺腰痛篇四十一」就討論十五種由各種經脈病變所引起的腰痛;以及內外統一的整體觀念。
《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的一部中醫理論著作,大約在戰國至秦漢時期寫成。
全書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以黃帝與岐伯、雷公一問一答的形式講述
了人體的生理活動、病理變化、診斷和治療等,主張「不治已病治未病」,也就
是現代人所推崇的預防醫學,主張養生、攝生、益壽、延年,是古代人民智慧的
結晶,早在兩千多年前對腰痛的治療就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也為中醫學的形成及
發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礎。
《黃帝內經》刺腰痛篇四十一就提到:「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
狀,刺其郄穴中太陽正經出血,春無見血。少陽令人腰痛,如以針刺其皮中,循
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顧,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
夏無見血。陽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顧,顧如有見者,善悲,刺陽明於胻前三痏上
下和之出血,秋無見血。足少陰令人腰痛,痛引脊內廉,刺少陰於內踝上二痏,
春無見血,出血太多,不可復也。厥陰之脈令人腰痛,腰中如張弓弩弦,刺厥陰
之脈,在踵魚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
三痏。」
人體經脈有如錯綜複雜的交通路線,但大半會經過腰腹,當局部氣血凝塞即產生循環不良,就會造成腰痛。
也就是說,腰痛與體內許多經脈中的某一段不通暢至為密切,例如通行背部的足太陽經、走身體側面的足少陽經、走身體前中線兩側旁及腿部外側緣的足陽明經、走腹部一圈的帶脈、走腿部內側中線旁到達腰腹的足太陰脾經與足厥陰經等等。我們如果能從身體經絡所經過的「關鍵處」也就是「穴位」使其氣血暢通,往往就能對調治腰痛得心應手。
醫生多建議腰痛症狀較輕的人:常找空隙休息、常使用熱敷、先蹲低膝蓋再彎腰取物、仰臥時膝彎下要墊一個小枕頭或厚毛巾、洗碗時一腳踩著小板凳、開車一小時就要下車做伸展運動。
對於較嚴重的腰痛患者,醫生會給予鎮痛消炎藥、肌肉鬆弛劑、維他命補充劑,且施以物理治療,如熱療、牽引、背支架等,或以手術改善。並且建議患者每天至少散步三十分鐘,走的時候雙手要擺動,如此可增強腹肌與背肌,減少腰椎的負荷。
本文選自天下生活出版《養腰活腿,身體就輕鬆:關鍵穴位、飲食、運動,有效改善36種痠痛的中醫自療書(隨書附贈作者親自示範DVD)》一書,想健康就從下半身開始!鍛鍊腰腿可以幫助身體的循環,讓心臟更強健、身體更健康。
◎ 延伸閱讀:放下勝負心 運動更加怡然自得且不易受傷
◎ 更多運動訊息請見:慢跑俱樂部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