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殼放大成立八周年!集資服務金額逾42億 林大涵宣布跨產業投資計畫

台灣最大的群眾集資顧問公司「貝殼放大」成立八周年,迄今協助超過 600 件群眾集資專案、累積集資金額超過新台幣 42 億元,180 萬人次參與,在舉辦八周年記者會,貝殼放大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林大涵也向大眾分享集團成立八年來的發展成果

貝殼集團從群眾集資顧問服務起家,不僅在八年時間達到 35 倍的集資金額成長,平均專案金額更是世界平均的 7 倍,除了成為新創品牌的起點,更帶動許多產業獲得重啟的能量;子品牌則包含「天使放大」,以「收益回報型投資(Revenue-Based Financing, RBF)」概念與貝殼放大投資超過 30 個專案,並在一年半前成立「 WaBay 挖貝群眾集資平台」,推動信任價值並鼓勵原創設計與社會倡議型專案,累計集資金額也迅速突破 11 億元。

執行長林大涵表示:「藉由群眾集資的方式為不同產業找到突破的機會,是我們的榮幸。」,同時正式對外宣布包含《科學人》雜誌以及格萊亞模型等等近期各項投資的後續計畫,宣告貝殼放大集團正式從群眾集資核心延伸,以投創的形式跨足各界產業。

貝殼集團核心業務成果 群眾集資總金額八年成長 35 倍

台灣群眾集資產業進入第十年,貝殼放大集團自 2014 年開始以顧問式服務,專案類型包含實體出版、影視文化、社會參與、教育與永續、生活服務、原創產品等,以群眾集資方式讓有價值的事物獲得更好的機會。

回顧八年來的積累,貝殼放大總集資金額在八年間成長 35 倍、來到 42 億元,而贊助人次則突破 180 萬人次、來自 46 個國家,其中有超過 400 位「超級贊助者」累積贊助金額超過 50 萬元,顯見多年來對於群眾集資產業成長的推動以及社會迴響。

台灣最大的群眾集資顧問公司「貝殼放大」成立八周年,迄今協助超過 600 件群眾集資專案、累積集資金額超過新台幣 42 億元,180 萬人次參與。(貝殼放大提供)挖貝平台成立一年半重點數據首公開 累計集資金額 11 億

除了顧問式服務外,貝殼集團更於 2021 年 4 月成立以促進產業共好為目的的「 WaBay 挖貝群眾集資平台」,除為提案者提供實用的後台系統與獎勵方案,也特別鼓勵原創設計與文化內容和社會參與型專案,為贊助者把關集資計畫該堅持的信任與責任。

WaBay 挖貝上線一年半以來,包含站上連動專案迅速累計超過 11 億的集資金額,也曾在國際矚目的烏俄戰爭時上架「為自由而站:烏克蘭難民援助計畫」,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累積新台幣 1.8 億元的集資金額、56,130 人次參與,幫助台灣人民藉由群眾集資的方式親身參與國際事務。

面對平台快速成長,執行長林大涵認為,WaBay 挖貝秉持透明公開負責的態度,持續為贊助者把關,也將進行提案者的合作方案調整,務求讓群眾集資平台成為贊助者與提案者的最佳橋樑。

貝殼放大八年有成,總集資金額發展樣態。(貝殼放大提供)提案團隊現身說法 透過群眾集資找出更多可能

而曾經透過貝殼放大進行群眾集資專案的提案團隊們,也出席發佈會,分享與貝殼一同放大的歷程。近期曾發起「《魔法阿媽》 23 週年電影數位修復發行集資計畫」的導演王小棣表示:「過去從來未曾想過,『群眾集資』對於製作團隊與觀眾之間原來能夠成為如此重要的媒介,讓喜歡這部作品以及跟它有所連結的群眾,有更深入參與的可能,創造社會的共同回憶。」

不只影視作品,貝殼放大近年也推動各類型出版作品再創銷售與討論度的耀眼成果,例如與聯經出版合作包括「《妙法蓮華經》國寶級珍稀宋刊本復刻計畫」、「《台灣地圖》立體書出版計畫」,聯經出版總經理陳芝宇也分享:「出版業正面臨重要轉型階段,選擇群眾集資的方式,能讓出版品找到精準的受眾,在出版之前就與讀者做更深入的溝通,讓傳統出版業,透過新創方式開拓新的機會。」

女性生理用品「凱娜」團隊莎容企業創辦人曾穎凡(凡妮莎),七年前透過群眾集資方式發起台灣第一個「月亮杯」,成功帶動台灣女性認識生理用品的多元選擇,更推動法規的革新,今年則再次發起「月釀碟片」,她也表示:「群眾集資讓社會大眾真實參與『女性賦權』的過程,不單只是購買生理用品,更是其聚眾人之力,讓台灣的性別意識邁進一大步。」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齊廷洹也表示:「貝殼放大與齊柏林導演的緣分,最早始於《看見台灣》首映會,2019 年更透過群眾集資方式發起「《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謝謝群眾的力量讓齊導的作品永留於世,也讓理念的傳承更具深厚的意義。」

回顧五周年對外承諾「六大計畫」皆全數達成

貝殼放大集團成立八周年記者會上也同時回顧五周年對外承諾與群眾集資產業共好的「六大計畫」,至今皆全數完成,包括共享全球集資平台資訊的 Backtail 穩定運作中、國際鏈結全球八平台上架、大稻埕實體店面貝殼好室完成且升級、鎖定熟齡族群的「前貝計畫」累積超過 3 萬名粉絲,帶動千萬元贊助。而為改善產業環境的「透明化計畫」不但成功執行,更讓 WaBay 挖貝群眾集資平台誕生。

投資媒體出版、新創事業 規劃上市

「我們一直都在投資,從投資勞務到投資專案;從投資專案到投資產業」林大涵如此表示。回顧過去八年,包含貝殼放大和天使放大兩間公司,過去以 RBF 概念投資超過 30 個專案,並首度公開初具雛型的「投創產業鏈」。

未來,貝殼集團也將更專注成為「投創」角色,將觸角延伸至群眾集資相關的新創領域產業,包括格萊亞模型、環保科技新創社會企業「PackAge+ 配客嘉」;而曾經一度面臨停刊危機的《科學人》雜誌,也在與大江生醫林詠翔董事長伉儷共同投資之下成立新公司,同時預計於 2023 年第一季發起大規模集資計畫,展開台灣科普教育的新旅程。

貝殼放大旗下投資型集資計畫的子公司「天使放大」,也將啟動天使二號基金,規模約 1.5 至 2 億,針對計畫內容,林大涵表示:「除了影視文化作品外,更注重生活品牌與內容出版等領域。」宣佈貝殼集團進入「投創產業鏈」,同時也期許往後能一同將經濟資本持續放大,集團也正式規劃上市準備。

貝殼放大集團邁入已八周年,全體員工在糖廍文化園區外合照。(貝殼放大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