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專欄/李亦伸】一支中信兄弟投資,超過SBL六隊總合
台灣籃球該如何改變和突破,成為更優質舞台,提供球員、教練更好待遇和球隊文化+職業要求,看法很多,角度很廣。
籃球「職業化」當然是第一目標,只有籃球職業化,聯盟組成專職營銷團隊,負責市場戰略和用心服務,建立品牌聲勢,台灣籃球才能改變、升級,創造一個更好平台,給球員、教練更美好未來。
如果政策不投資,球團也都不投資,大家都害怕投資+經營+服務,那談什麼改變,談什麼升級,談什麼「職業化」。
中華職棒發展文化、球團與聯盟之間權利義務,情況很特別。
中職是「老闆聯盟」,四支球隊老闆說了算,聯盟只是附庸和執行賽務單位,會長也只是名義,決策能力和影響力都不大,中職四隊大家各自都是老大。以前是兄弟當家,過去幾年Lamigo聲量最大,兄弟超人氣,有深厚兄弟棒球文化,Lamigo為中職創造主客場、屬地主義最成功示範,都是贏家。
中職發展30年,各球團企業都願意投資、敢砸錢,即使賠本都在所不惜,比面子比裡子比戰績。
中職中信兄弟一年預算2.8億,比SBL六隊加起來將近2.5億還要更多,富邦勇士決定離開加入ABL東南亞職籃,SBL其他五隊預算總合加起來乘以二,都小於中信兄弟。
這也是為什麼CBL中華職籃在過去10個月籌備、協商、溝通期間,必須要協助大多數企業球團升級的關鍵考量。你不能把他們丟下,球隊就這幾支,沒有更多新企業或大企業想要投入,當一切都不願也不想改變,大家一起無私投入,共同努力+用心服務,做大市場和規模,台灣籃球就是死路一條。
公營事業球隊預算有限,一旦職業化,現有運作、機制、組織都需要重新「解套」,那是一個漫長的法律考量、經營管理、組織重建、人事重組。預算同樣是一大困擾,CBL聯盟必須要協商政策、球團、贊助商、地方縣市,為球團落戶找到主客場、職業化的歸屬點。
私人企業球隊預算同樣有限,砸錢加碼投資已不可能,更多企業選擇逐年縮減預算,甚逐漸回到業餘。球隊不會解散,但用大學生和畢業生簡單玩玩,這可能是他們想要的未來走向。
月薪3-6萬就能養一群球員,打打SBL,或者簡單報隊,每年玩玩社會甲組籃球,打個7-12場比賽,這就是籃球現況和殘酷現實。
這樣的產業文化和現況,沒有企業和球團想要擴大投資、重建、做大市場,籃球如何「撥雲見日」。
球員的舞台和未來、願景,又在那裡? #自已的籃球自己救,當然沒錯,但必須真正搞清楚真實狀況、真相和現實,不是傻呼呼的。
台灣籃球除了富邦勇士,幾乎沒有球團、企業、老闆想要投資籃球這塊市場,做出改變,改變營銷模式和思維,為台灣籃球、產業、球員創造一個更好的平台和市場。政府獎勵企業投資體育政策正在積極的跑,但實在太慢,很多細節也跟現實面脫節,需要縫縫補補。
籃球不如棒球,籃球市場和現況、未來已經很慘,籃球沒有像中職這麼多肯砸錢、敢砸錢、不計代價、不怕虧本的投資企業在玩,一切都在退化+荒蕪。
中職即使走過30年,聲勢很大,形象很好,平均觀眾人數達5000人上下,但各財團和球團無限擴充到現在,每支球隊一年都要砸2億以上,搞得Lamigo也打算出售球隊。當中職每支球隊每年必須砸2.5億以上,未來甚至更多,要不要再陪大家玩下去就是很特別的考量。
如果籃球有四支像中信、統一、味全、富邦這樣的大企業,一年願意砸2-3億擴大投資,大家場內場外比個高下,那職籃早就水到渠成,不需要「政策」,不需要「教父」,更不需要「救世主」。
祝福富邦,ABL之旅順利,創造最大投資效率和熱鬧場景。
祈福SBL,如果SBL這樣子的舞台結構再玩三年,球員、教練得自求多福。
精彩運動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