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大陸 主動交流才是勇敢 抹紅只是取巧自輕

示意圖:Getty image
示意圖:Getty image (Manuel Augusto Moreno via Getty Images)

作者:施威全 / 倫敦大學伯貝克法律學校博士

臺灣的地方創生工作應該大膽西進,而不是害怕統戰。福建省〈海峽鄉建鄉創獎〉獲獎名單裡有13家臺灣建築設計、地方創生團隊,立委王定宇高喊這是中共統戰新戰術,認為福建省委透過獎勵金和經濟支援,建立與臺灣農村創生工作者的直接關係,影響臺灣基層。

如果獲獎有罪,王定宇應該報警、通知調查局把13個臺灣團隊抓起來,不該只是在輿論上狂叫。《兩岸關係條例》、《反滲透法》、《國家安全法》條文裡,都沒有「統戰」兩字,沒定義何謂統戰,遑論規範罪責,這兩字連「不確定法律概念」都算不上,王定宇拿一個定義含糊的字眼做政治指控,彷如封建時期的羅織成罪、政治迫害、擴大牽連。如果認為獲獎是被統戰、有罪,王定宇立法委員請玩真的,請推動立法,定義清楚、寫入條文,不要把統戰兩字當成政治文宣,藉抹紅他人在政治市場區別敵我,擷取政治利益。

王定宇的關切逼得國發會發表聲明,認為「初步研判該活動未涉及中國提供的補助資金」,國發會只能無奈地說,未來凡涉及參與中國統戰活動之團體,都將依據相關規定,重新檢討其獲得獎、補助的資格。參與地方創生的地方文史、文創工作者,接近臺灣草根基層。如果這些臺灣在地DNA最強的團隊還讓王定宇憂心,那政府乾脆宣布蔡總統兩屆任期的地方創生工作全盤失敗,以致臺灣團隊赴陸領個獎就會屈從中共意志。

擔心被統戰、高喊臺灣主體性者沒搞清楚,愈交流主體性愈強,如同幼兒認知發展,在與他人的互動中逐漸建構「我」的意識,跨界交流也是。交流不是同化,而是建構甚至強化「他者」與「自我」的區別。

何況臺灣主體性總混雜種姓主義、民族主義的迷思,常常先豎立一個敵人,然後高喊團結,遮掩社會矛盾,擁護統治者。同樣是臺灣人,臺灣的工人與臺灣的資本家怎會享有同個主體性?臺灣的土地、臺灣的硬體,不同階級的解讀也會有意識形態立場的差異。以建築為例,從房東、投資者的角度是房地產(real property),從房客的立場是住宅(housing),這點鬧過房客緋聞的王定宇應該有所理解。臺灣主體性不是鐵板一塊,裡面有矛盾與衝突。

有文地方史工作者擔憂獲獎者「吃人的手軟」,國發會已認為此次爭議不涉及資源與金錢。就算有獎金,領獎者赴陸食宿安排又如何?現任、曾任民進黨政務官,來自學界的,參與過兩岸交流者,哪個赴陸時沒吃過中共的飯、坐過中共的車子?同樣,地方創生工作者,赴陸交流者,沒吃過餐宴、接受交通安排、落地招待的請舉手。吃兩口飯就改變一生努力的志向?人的確是經濟產物,會為五斗米折腰,但讓勞動者屈從體制、賣身體與靈魂的是生產關係綁定的勞雇關係,不是一餐一宿。

別忘了,八八風災時民進黨執政的縣市也拿中共的捐款。

有臺灣NGO團體認為參加中共此類活動,參加團體連單位名稱如何表述都會受限,失去自主性。那請查查來自學界的民進黨政務官,他們的出國報告裡很多連大學全名的「國立」兩字都沒寫,請立委王定宇提報調查局把這些民進黨人抓起來。

國立大學負責行政事務的主管呈報給政府的報告裡隱匿「國立」兩字不應該,但民間團體赴陸,陸方的文件表述不能如我方所願,要不要因此拒絕參加,是抉擇問題,沒有違法,也應稍寬容對待。如同奧運比賽,是否該為了堅持用「中華民國」不用「中華台北」而放棄比賽?民進黨政府沒有堅持國家代表隊必須用「中華民國」,憑什麼反對民間團體赴陸領獎?勇敢的作法是,在對岸框條限制下,臺灣參與者仍主動講自己想講的話,傳達理念,能講多少就講多少,多講一分就賺一分。

王定宇、民進黨政府為何如此弱懦膽小?金馬獎搞成自己關起來辦,獎多歸於自己人,樂於當井底之蛙領得爽;現在大陸社造獎項要頒獎給臺灣團隊,也不放心讓他們去。怕統戰,為何不統戰回去?國發會應該豪氣地說,赴陸領獎者,國發會補助,鼓勵這些活躍於臺灣基層的團隊在與陸方交流時,在餐會間、在私下對話時、在參訪旅程間,多多談談自己的想法。王定宇的嘴皮子是取巧自輕,主動出擊才是臺灣面對兩岸交流最勇敢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