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逆風、大雨、上下坡都不認輸 這些馬拉松跑者享受和「不舒服」共處 奮力突破自我極限
「一場馬拉松42.195公里,不是一個很健康的距離。」
這大約相當於台北到桃園的路程,不放棄前進的雙腳,就像是規律轉動的時鐘,一秒接著一秒,踩著NIKE跑鞋乘載著他們不斷向前。「最強市民跑者」出身,目前在NRC疾速訓練營擔綱訓練重任的李智群教練,很知道這個距離代表的意義與難度。
距離只是平面上點對點的相對長度,在這個42.195的數字裡,還有更多看不到的難題。
訓練期間因個人工作安排,有時要去紐約的「蕾蕾」邱文蕾,遇到的最大課題,除了長程飛行的疲勞感之外,12小時的時差絕對是個大魔王,為了要不想錯過訓練,她咬著牙落地後短暫休息就跑課表,「我知道我不是一般的調時差,我必須在一個好的狀態裡面去執行課表,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蕾蕾說。
完美的畫面應該是,面對有強度的課表卻還能有餘裕地完成,然後帶著比上次練習多一點的滿足感與自信回家,但現實狀態完全不一樣,「第一圈就很想停下來」、「腳快抽筋了」這些身心對應疲勞的保護機制變成訊息一樣不斷傳送到腦海,雙腳卻沒有停下來,對跑齡短的蕾蕾來說,不停下腳步就是累積經驗的最佳行動,「妳的極限會在這個時候再往前推進一點點,我每次都會享受這種感覺。」
在地狹人稠的台灣,很難像其他國家一樣封住城市主要道路一整天,因此賽道必須反覆地上下橋,也有很長一段路程必須跑在河濱,地形與東北季風,加上北部冬季多雨的特性,各種環境因素,都成了阻擋跑者前進的高牆,智群教練眼中最穩定的「邱邱」邱馨儀體會很深。
「在河濱練跑時,返程都會遇到大逆風。」邱邱說,「但我如果在這樣的條件都能跑進配速,比賽當天如果風和日麗或是氣溫條件很好,我就更有信心能夠完成。」能在最惡劣的狀態下完成訓練,到了比賽那天所有狀況都能迎刃而解,達成目標成了基本配備,突破極限才是這段時間她在NRC疾速訓練營所吃下的無敵星星。
最年輕的張鈞翔很被看好,賽前設下的全馬三小時內目標,智群教練認為他甚至能夠大膽地再向上推進目標成績,但他一樣偶爾會被身外或心中的逆風困住,「如果遇到下雨天,視線會被影響,如果再加上嚴重的逆風,配速有時候就會不如預期。」鈞翔說。
經過NRC疾速訓練營一段時間的專業幫助後,鈞翔更加了解自己的能力,他學會先把「結果」忘掉,專注在完成課表與相信自己兩個部分。「我覺得重要的是怎麼樣去突破原本的困境,然後挑戰自己。」因為他知道自己只要好好執行NRC疾速訓練營教練團所給予的課表,全心倚靠這個最強後盾,就能毫無後顧之憂展現訓練成效,相信最終自己一定能夠安心享受那個美好的結果。
「因應目標賽事路線的特殊性,你一定要有充分的準備,不然你可能在賽道的途中就會遇到身體的一些狀況。」智群教練不斷地這樣提醒,因此這段時間他帶跑者們在各種不同的環境訓練,為他們做足所有站上賽道的準備。
至於身體的疲累程度隨著訓練量增加,就要靠防護團隊的幫助以及李恆儒老師的協助,除了運動按摩與恢復之外,團隊更重要的任務是讓跑者們認識自己的身體,邱邱下的註解很貼切:「跑者嘛,就是每天都在跟痠痛與疲勞共處。」
他們在這個與身體和解的過程中,去尋找共生與突破的可能,然後在這個注定「不舒服」的過程中,不留遺憾,等待著用最無悔的心情通過終點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