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on PowerShot G16 評測
不知不覺,Canon PowerShot G 系列來到 G16 這一代,外形功能都承繼著 G 系列一貫作風,轉盤按鍵超多配合大光圈大感光元件,搭配最新的 DIGIC 6 影像處理器,達到 12.2 fps 高速連拍,能同時處理大量數據,因此對於星軌拍攝情境模式這些需要同時處理大批照片的功能也有提供。另外,隨著 Wi-Fi (及 NFC)廣泛融入相機的趨勢,G16 終於加入 Wi-Fi 分享功能(小編期望 G 系列的後繼機能設 Wi-Fi 操控功能啊!)。就讓我們看看 G16 與前代機有甚麼差別吧。
目次
重點規格
1.7 吋 1,210 萬像素背照式 CMOS 感光元件
28mm 廣角 5 倍光學變焦
f/1.8 - f/8 光圈
3 吋 92.2 萬點 PureColor II G 螢幕
DIGIC 6 數位影像處理器
HS SYSTEM 技術
每秒 12.2 張高速連拍
內置光學影像穩定器(IS)、智能影像穩定系統(Intelliget IS)、混合型影像穩定技術(Hybrid IS)
內置 Wi-Fi 分享功能
1cm 微距拍攝
1,920 x 1,080 / 60p 影片錄製
尺寸為 108.8 x 75.9 x 40.3mm,含電池及記憶卡約 356 克
售價 HK$ 4,380,約 NT$16,820
外觀手感
在網上看到 G16 的機身照片時,小編心想:除了型號改了之外,外形上與前代有分別嗎?他們機身上的實際分別確實很小,只是較前代寬 2cm 多。當我們在機身正面觀看的話,若對方握著手把,遮蓋 G16 這字款就無法肯定是哪個型號了。比較機頂的話,我們可以看到 G16 的手把較前代大一點,快門鍵較前代稍大,手感因此較佳,內置閃燈矮一點。最明顯的分別莫過於機背的 Wi-Fi 字樣,這賣點放有機背右上角,讓人一目了然。機背還有幾個按鍵位置掉換了,例如把傳輸到印表機的按鍵放到影片錄製鍵下方,螢幕旁的右下方變為對焦點切換鍵及 Wi-Fi 啟動鍵等。
由於 G16 僅僅較前代闊了點,手把又較厚,重量與前代非常接近,整體的手感也較前代好些。機身的多個轉盤的鬆緊度亦有多調整,前方的轉盤細小,同時也較難轉動;機頂的兩個轉盤都較前代容易轉動,使用者反而容易因誤轉改變原來設定的曝光值。快門鍵雖然大了點,但實際使用上沒多大分別,其他功能鍵的改變例如在設定場景模式或創意濾鏡時,ISO 鍵更充當了設定類別的按鍵,配合相同介面及螢幕的清晰指示,使我們在使用習慣上也沒多大分別,機身帶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前代小改版吧!
對焦測光
提到 G16 的對焦就讓人眼前一亮,無論是啟動時間或是對焦都很快,它內建的 DIGIC 6 數位影像處理器使其對焦速度與連拍表現也進一步提升,我們較早前的動手玩讓大家看到其高速連拍的真正威力,在日光之下拍攝時,半按快門就能即時對準主體,對焦速度讓人滿意。晚間或昏暗時 G16 的對焦速度則明顯慢一點,在光差太少的位置對焦時,偶爾也會出現迷焦的情況,但還算可以接受。至於測光嘛,我們檢視所有用 G16 的照片,也是一貫 Canon G 系列的表現,準確就是了。順帶一提,其自動白平衡仍很準確,特別在白光燈下拍攝的色溫最準。
續航能力
官方指出 G16 以 CIPA 標準的續航能力較前代機多 10 張,由 G15 的 350 張增加到 360 張,但實際上配合 Wi-Fi 使用的話,當然未能拍攝那麼多照片了。相機充滿電後,我們曾經開啟 Wi-Fi 傳輸功能約 5 分鐘、拍攝約 300 張照片及錄製了 4 段短片,然後就耗盡了電。我們在整天的拍攝後,遇上晴朗的晚上,看著相機顯示餘下一半電量,正猶豫充電與否,我們最後用 15 分鐘多充了些電,接著便拍了一小時多的照片,電量顯示即時變成「紅血」。如果要使用 G16 的星軌拍攝模式作長期拍攝的話,我們還是建議充滿電才使用最穩當。
Wi-Fi 功能
小編原本對它新增的 Wi-Fi 功能滿有期望,但實際上就是把照片或影片傳輸到手機、電腦及相機等其他裝置上而已,甚麼分享到 Flickr、Facebook 及 Youtube 的功能一概不能連接。利用智慧型手機透過 Apple Store 或 Play Store 下載 Canon Camera Window 程式後,於連接相機的 Wi-Fi 時輸入密碼,就能使用手機作影像檢視或把手機上的 GPS 定位點資訊對加在照片的 EXIF 中。為使傳輸更快捷,當我們把照片或影片傳送到其他裝置上,相機都會將檔案壓縮至 30% ,方便我們將該影像利用裝置分享到網絡。
若要利用 Wi-Fi 把影像分享到 Flickr 及 Facebook 等網絡,先要在 Wi-Fi 設定內新增該存取點及所需的密碼才開始進行連接,不論小編利用手機 Wi-Fi 分享,還是家用的 Wi-Fi ,連接後都不能登入 Facebook 等服務,相機顯示「無法登入網絡服務」作罷,要把影像上傳到這些網站,還是用手機分享較快。其後,相機便會把所有曾經使用過的存取點記錄下來,方便使用者日後再次連接(就是說這部相機有很多別人 Wi-Fi 的密碼了,笑)。
實拍樣本
G16 秉承著 Canon G 系列的個性,1.7 吋感光元件加上 f/1.8 超大光圈,再配合 1cm 微距,就能拍攝出迷人的散景效果了。另一邊,即使以 f/8 最小光圈拍攝,照片的景深也不顯得很深,對於加入模糊背景模式來強化原有的特性,小編認為策略正確。對於昏暗環境下的拍攝,相機提供了光學影像穩定器(IS),即使我們以 1/13s 快門拍攝,照片也能保持清晰,我們亦可透過 12fps 高速連拍減低手震對照片影響的程度,因此我們在昏暗拍攝時也算爽快的。
拍攝設定:f/1.8,1/250s,ISO 80(點圖觀看原圖)
上圖於黃昏以微距拍攝,對焦點落在植物頂部的葉尖,原圖的葉脈清晰可見,照片的色彩鮮明,遠處的葉面把陽光折射,產生了圓圓的光斑,整張照片的散景效果頗佳。
拍攝設定:f/1.8,1/600s,ISO 100,HDR高動態影像拍攝模式(自然)(點圖觀看原圖)
當相機面對著反差大的主體拍攝時,便即時顯出其鏡頭的優缺點了。畢竟 G16 只是一部消費機而已,面對這些情況,主體邊緣還是會出現紫邊的啊(沒開 HDR 的情況還是一樣)!雖然照片以「自然」的 HDR 模式拍攝,但也較實際色彩濃一點。
拍攝設定:f/1.8,1/60s,ISO 1,250(點圖觀看原圖)
上圖於昏暗的環境下拍攝,照片上的暗部也有顆粒,亮部則沒被顆粒影響,仍能保持其立體感,遠處鐵板的波浪紋則略久立體感,整體表現尚算不俗。
拍攝設定:f/2.8,1/400s,ISO 80(點圖觀看原圖)
照片以遠攝端拍攝,原圖放大可完全看到郵輪的細節花紋及欄杆的設計,遠方樓宇的立體感及照片的銳利度頗佳,唯海面的波浪紋略欠清晰,照片整體能表達黃昏時的氣氛。
拍攝設定:f/8,1/250s,ISO 80(點圖觀看原圖)
我們特意在逆光下測試其測光及反差控制,照片中的蓮花因處於逆光下失去了些細節,陽光照在周圍的荷葉上,其紋理及邊緣相當細緻,水面反映的陽光因光圈收細而變成六角星形狀。
拍攝設定:f/1.8,10s,ISO 800,星空拍攝模式(點圖觀看原圖)
G16 新增的星空拍攝模式,使用者切換到此模式後,不需作任何拍攝設定,只需要調校其色溫(相機提供了約 5 種色溫設定),相機便會根據環境進行其他設定,使用者只要按下快門便可拍出一張正常的星空照片了。當然要把相機穩固地繫上三腳架刀拍攝囉,不然就像上圖的錯誤示範般,出現些疑似腳架移動的「軌跡」了(XD)。還有的就是要找個美麗又沒光害的地方拍攝,否則會讓大家認為我們只是拍到感光元件雜訊顆粒啊(該處附近已太亮了,很難找到美景喲)!
拍攝設定:f/2.5,30s,ISO 160,星軌拍攝模式,以 1 小時的間隔拍攝(點圖觀看原圖)
除了星空拍攝模式外,我們也可輕易拍到星軌相片及 Time-Lapse 短片的。例如星軌拍攝,相機提供由 10 分鐘至 2 小時的間隔拍攝,我們只要設定好時間,相機便會在按下快門後每分鐘拍攝 1 張 30s 的照片,最後相機會自行把所有照片合成做一張,記錄在卡內的檔案並不是一般的 JPEG 檔,最快獲得照片的方法還是經 Wi-Fi 傳輸到手機再作分享。因此,這張照片的 EXIF 顯示的會是第一張拍攝的照片資料。仔細觀看照片,我們能分辨出那些斷續的弧線是星軌,其他光線便是飛機的航道了。另外的 Time-Lapse 短片以 1,920 x 1,080 錄製,於 2 小時內以 1 分鐘 1 格的拍攝方式記錄,最後以快鏡播放星空在 2 小時的變化。
創意濾鏡
我們不知相機的創意濾鏡讓多少人找到樂趣,我們只知道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相機程式更容易獲得滿意的照片效果。或許這些創意濾鏡能讓你在沒靈感時拍到些出乎意料的照片吧。要不是 G16 新增了多種手持高動態影像模式,我們也不會多留意其創意濾鏡,這幾款 HDR 效果的確讓人滿意。而其他例如海報效果及玩具相機效果的照片,可算是讓人特別深刻,加上每種濾鏡也有各種程度顏色選擇,沒靈感時,不妨用它們試試吧。
感光度測試
對於 Canon G 系列,坊間有句俗語一直流傳:一代不如一代。這並不指功能上的差別,而是指照片質素上的差別,這次我們就以 G15 和 G16 的照片判斷這句話的真偽。G16 換上新一代的 DIGIC 6 影像處理器,照片品質照常理也會較前代的好,於是我們找來 G15 和 G16 ,並將兩部相機重設,於相同位置作拍攝。把相同感光度的照片放在一起會發現 G16 的測光比較準確,但顆粒則較明顯,例如在 ISO 1,600 的照片內,G15 的照片主體還有明確的直線存在,但 G16 的線條被顆粒影響,變得有點矇矓了。
左圖以 G15 所拍攝的;右圖以 G16 所拍攝的,兩者皆設定為 ISO 800
左圖以 G15 所拍攝的;右圖以 G16 所拍攝的,兩者皆設定為 ISO 1,600
左圖以 G15 所拍攝的;右圖以 G16 所拍攝的,兩者皆設定為 ISO 3,200
左圖以 G15 所拍攝的;右圖以 G16 所拍攝的,兩者皆設定為 ISO 6,400
左圖以 G15 所拍攝的;右圖以 G16 所拍攝的,兩者皆設定為 ISO 12,800
影片實拍
相機預設我們在錄製影片時可作數位變焦,我們經過實拍後發現於遠攝端開始進行錄製的話,變回廣角端時較從廣角端調到遠攝端快。兩段影片的流暢度頗佳,即使我們沒以三腳架輔助,相機的防震功能也能減低影片的震動,收音也很清晰,隨時暫停日間的影片也能找到清晰畫面,但夜間的影片明顯在對焦時較遲緩,甚至難以分辨該昏暗環境。
日間測試影片
夜間測試影片
總結
來到 G16 的總結,首先讓我留意到的除了其一成不變的外形,還有港幣四千多元的價格(約一萬七千元新台幣),百物騰貴的事實讓消費者有多個卻步的理由。於是 Canon 在推出 G16 時考慮到其改進必定不可太「少」,新一代影像處理器使其對焦、連拍速度及錄製影片的限制得以改進,也加入近期熱推的星空拍攝模式(可惜錯過了拍攝銀河的熱門期)及 Wi-Fi 傳輸功能,的確讓人有些心動。可惜 G16 在晚間的表現未如所望,照片及影片品質仍有進步空間,以 Wi-Fi 傳輸作招攬,恐怕未能吸引前代的機主換機,也未必能取得其他消費者的歡心。這不禁讓小編懷疑廠方這次是否借機力推與 G16 在功能上很相似、售價便宜港幣七百元(約便宜 NT$2,650)的 S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