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級」的儲存技術可以在一平方英吋內塞 62.5TB 的資料
是現有最高密度的硬碟的 500 倍
雖然說科學家們依然在努力為當下最常見的磁存儲技術「續命」,但不管再怎麼努力,物理上的硬限制意著我們已經在磁存儲密度的上限邊緣,很難再有大幅度的進展,只能往別的方向尋求突破了。 TU Delft 的科學家就朝著完全不同的方向開創了一片全新的領域,發現在純銅原子鋪成的基底上的氯原子會排成整齊的方型陣列,而且可以利用電子顯微鏡的探針去「撥弄」這些氯原子,在陣列中留下一個個的「洞」,做為資料儲存之用。科學家們做出的示範陣列在 100 x100 奈米大的面積內,儲存了 1KB 的資訊,換算過來密度是當前最好的硬碟的 500 倍呢!
不意外地,這個技術目前依然是高度的實驗性質,先不說它只有在極度乾淨且低溫(77K / -196℃)的環境才能運轉,光是電子顯微鏡就不是一般人能買得起的東西了吧!不過,技術這種東西本來最重要的就是要先有想法,一旦有了方向之後,剩下來就是工程和工藝的問題了。如果能成功在一般環境下使用的話,這樣的儲存密度意味著個人電腦可以輕鬆擁有 PB 級以上的儲存空間,資料中心就更不用說了。
來源: TU Delft
經由: Engad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