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曾敬驊:與項婕如組CP不用再問「喜歡的類型」!
【文/雀雀】以電影《返校》出道的曾敬驊,新片《疫起》是他在 2020 年演出創造台灣同志電影最高票房數字紀錄的《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後,讓觀眾終於又等到的主演作品。《疫起》取材自20年前的SARS封院事件,描述了醫護人員、病患、家屬等角色的人性掙扎、恐懼與溫暖面,是後疫情時代極具台灣代表性的寫實災難電影。
從《返校》、《做工的人》到《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曾敬驊自剖現在進組拍戲「沒有那麼悶騷了」,為了讓戲更好,和劇組、和對手演員之間,有讓自己更敢於做表達與溝通:「現在面臨到什麼問題,我比較會直接丟出來給對手知道。」
在《疫起》裡飾演男護理員「安泰河」aka 「阿河」的曾敬驊,電影裡與《做工的人》項婕如二搭演情侶,項婕如飾演的是女醫師。但曾敬驊並沒有刻意與《做工的人》的小傑小玉 CP 做出差別,或者可以說曾敬驊根本不認為這次再度與項婕如組 CP 演戲,會落入「自我重複」的景況:「因為這兩部戲的氛圍完全不一樣。就算是再度合作,也像是重新認識了這個人。」
但再度合作果然還是有好處的,曾敬驊認為因為對手演員是項婕如,所以進入《疫起》的狀況也快:「我們不太需要藉由去討論 『彼此喜歡什麼類型』或自我介紹、彼此熟悉來認識彼此,可以直接從討論劇本的問題去延伸、感覺到對戲的頻率。」
每次主演一部電影,觀眾彷彿都能看見曾敬驊的進步。在《疫起》裏頭,曾敬驊有超過兩場高強度的情緒轉折戲,但都不是靠呼天喊地式的聲嘶力竭表演,而是透過焦慮的洗澡搓揉身體、被隔離的隱忍直到講電話的潰堤,以及身體力行救人的 CPR 動作戲來詮釋台灣小人物的善良和偉大,尤其是被包裹在隔離衣的呼吸迴聲和低吼聲音表情特別具有渲染力。
《疫起》展示了曾敬驊踏上表演之路的一段職涯微積分演算過程,恰巧安泰河在戲裡的際遇也是如此層層堆疊起來的,是以《疫起》看到最後,不論觀眾所看到的是安泰河、還是曾敬驊?他同樣都能夠感動到你。
曾敬驊回想起進組拍攝《疫起》時,感受到一股強烈而特別的氛圍:「我從第一天進去 ,就覺得每一個劇組人員、以及現場環境所營造出來的,就是都很專注的氣氛,大家完全沒有在開玩笑、異常專注。美術陳設也是,每次我看到橘色的隔離塑膠門簾,就會覺得『外面就是病毒!』好像打開之後,病毒就進來了。」情境直接讓演員產生了「自己隨時都會確診的壓力」。
SARS爆發時,其實曾敬驊當時才五六歲。但既然接演了《疫起》,做SARS的功課自然是必須。有趣的是,除了做SARS的功課,導演交付給曾敬驊的任務還不只這些:「其實電影所要傳達的,並不只為了完全還原當時SARS爆發時的社會狀態。那時候導演給我的功課,有要我去看一些天災紀錄片,比方說大地震或是南亞大海嘯。去看他們是帶著什麼樣的心情去面對苦難?在重建家園?那些反而是我拍《疫起》時比較重要的核心。」
至於演繹「男護士」的「技術活」的功課也是不能少做。曾敬驊事前當然也去學了護士工作會做到的插尿管、CPR 與打針等練習。不過關於揣度男性護理人員的過程,曾敬驊認為:「最重要的還是『照顧人這件事』。護士是醫院裡面跟病人最靠近的人,所以要跟病人做到有效的溝通,是要用很理性的狀態去面對。有時候病人又吵又鬧,你要分得清楚他到底是真的不舒服?還是他只是在討拍?要怎麼安撫他?這對我來講比較難。」
除了技術面以外,曾敬驊認為在《疫起》中詮釋男護士最難的部分,是建立角色習慣、執勤狀態以及角色特質:「 在醫院工作了很久的人一定會有自己的習慣,每個護士都會有習慣。阿河的特色就是細心,甚至有時候要多過於... 有一點到雞婆的程度。」觀眾可以開始想見,將在《疫起》裡面看到一個有點囉唆的曾敬驊。
曾敬驊甚至還學會了削蘋果特技:「削蘋果我練超久的!就是不希望蘋果皮斷掉,要練熟。那場戲是要閒話家常和病人邊講話邊削蘋果,但還不可以看蘋果,而是要一邊關懷和安撫病人 。」至於不斷地在片中為病人 CPR 的他也坦言在不同的緊急狀況之下做CPR,其實模式會不太一樣。有病床的地方會有醫生,當下護士要做的比較需要聽醫生指令:「在醫院有些東西是只有醫生可以決定,護士沒有辦法有那個資格,亂做 CPR 是要吃官司的。」戲裡救人要緊,但戲外的曾敬驊就是個理性咖,還不忘做正確醫護行為宣導。
其實驊驊這幾年來一直都有在密集拍戲,包括在 3/31 上映的《做工的人 電影版》中客串、主演去年春天就殺青的電影《我的麻吉4個鬼》,以及優質台劇《華燈初上》與《逆局》,還有即將與觀眾見面的《不良執念清除師》和《此時此刻》等多部電視劇。而即將在 4/14 上映的《疫起》也是年度金馬奇幻影展開幕片,這部電影在一開賣就造成秒殺售罄的狀況中,可以看得出來:
是的,曾敬驊,台灣觀眾真的等你等得很久了!
movie_id:14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