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首腦下台後形形色色的海外流亡之路

Image of Gotabaya Rajapaksa over a treated flag of Libya
Image of Gotabaya Rajapaksa over a treated flag of Libya

斯里蘭卡爆發經濟危機,局勢動蕩,時任總統拉賈帕克薩2022年7月13日乘軍用飛機逃往馬爾代夫,稍後再乘飛機前往新加坡,在那裏宣佈辭職。

新加坡外長聲稱拉賈帕克薩是持短期私人旅行簽證入境的。一個人權組織上書新加坡司法部長,請求以刑事犯罪控罪逮捕拉賈帕克薩,因為他在斯里蘭卡內戰中扮演的角色涉嫌刑事犯罪。

斯里蘭卡內閣發言人又宣佈他將不日返國。

歷史上因為各種原因被趕下台、流亡海外的國家首腦並不罕見。戈塔巴雅·拉賈帕克薩(Gotabaya Rajapaksa)是這個名單上最新一員。

美國西北大學政治學教授艾貝爾·埃斯克利巴-福爾奇弗克(Abel Escriba-Folch)和丹尼爾·克爾瑪立克(Daniel Krcmaric)的研究顯示,1946年至2012年期間,有 180 多名被趕下台的國家首腦流亡海外。

他們的流亡之路各不相同。


Image of Benazir Bhutto over a treated flag of Pakistan
Image of Benazir Bhutto over a treated flag of Pakistan

貝娜齊爾·布托 (1984 - 1986, 1999 - 2007)和納瓦茲·謝里夫 (1999 - 2007)

有些國家的政治環境可能導致領導人流亡海外的情況比其他國家更多,巴基斯坦就是一個例子。

貝娜齊爾·布托(Benazir Bhutto)的政治生涯彷彿過山車那樣跌宕。她曾兩次被迫流亡,但在這兩次流亡之後(第一次是在英國,然後在阿聯酋),她又回到巴基斯坦,再度登上總理之位。

她第一次當選後聲望達到巔峰,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女性領導人之一,她的集會總是吸引難以計數的人參加。

她是有史以來第一位在穆斯林佔人口多數的國家擔任首腦的女性,而且先後兩次:1988 - 1990,以及1993 - 1996。但在這兩次任期中她都因涉嫌腐敗而被總統免職。

布托夫人 2013 年在一次自殺式炸彈襲擊中喪生。她的父親和兩個兄弟也死於暴力襲擊。

Image of Nawaz Sharif over a treated flag of Pakistan
納瓦茲·謝里夫

布托兩次擔任總理,兩次被免職,兩次接替她的都是納瓦茲·謝里夫(Nawaz Sharif)。

但是,1999年,他被軍方廢黜,和布托一樣,被迫流亡,且在前往沙特阿拉伯之前被短暫監禁。

又過了 14 年,謝里夫殺回國內,領導反對派重返政壇,為他贏得第三次總理任期。

但是,2017 年巴拿馬文件醜聞曝光,揭出與離岸公司的關聯和他家族財富報表上未顯示的資產,巴基斯坦最高法院裁定他終身不得擔任公職。

還有一位巴基斯坦政壇要人,在1999 年迫使布托和謝里夫流亡海外的政變中奪取政權的佩爾韋茲·穆沙拉夫(Pervez Musharraf),後來也是在流亡中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馬科斯 1965年當選總統。
馬科斯(揮手者) 1965年當選總統。他的兒子,右二,2022年當選費菲律賓總統

費迪南德·馬科斯

1986年,費迪南德·馬科斯(Ferdinand Marcos)聲稱在總統選舉中獲勝,但受到欺詐指控,引發大規模抗議示威,事態嚴峻,一觸即發。

時任美國總統里根(Ronald Reagan)建議他放棄在菲律賓的權力爭奪,流亡夏威夷。

「菲律賓曾是美國的殖民地,馬科斯是重要的反共盟友,他得到了(來自華盛頓)的慷慨經濟和軍事支持,」 埃斯克利巴-福爾奇教授說。

他說,這也可以是一個先例,為即將離任的獨裁者提供一個安全的流亡目的地,結果可以說是使政權過渡比其他方式更順利。

馬科斯家族統治時期的最大特色包括針對反對者的政治暗殺、泛濫的侵犯人權行為、 腐敗和炫耀性揮霍(其妻伊梅爾達·馬科斯的鞋子收藏堪稱傳奇),與此同時,數百萬人則生活在極端貧困中,國家的債務不斷增加。

2022年5月,馬科斯的兒子,綽號「邦邦」(Bongbong)的小費迪南德·馬科斯在大選中獲得壓倒性勝利,當選總統,被稱為政治王朝的驚人捲土重來。

Image of Ayatollah Khomeini over a treated flag of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阿亞圖拉·霍梅尼,伊朗最高領導人,精神領袖

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1964-1979)和國王巴列維(1979-1980)

魯霍拉·霍梅尼(Ruhollah Khomeini)是伊朗宗教領袖。他反對並推翻了國王沙阿·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Shah Mohammed Reza Pahlavi)的親西方政權,並創建了今天人們所知的伊斯蘭共和國。

事關立國之本和國家前途方向的鬥爭,兩人都面臨流放的懲戒。巴列維難以找到一個安全的避風港,這對其他考慮消極退出戰略的領導人不啻為一個警告。

霍梅尼在1964年因不加掩飾、直言不諱地反抗當局而被流放,先到了土耳其、伊拉克,然後又去了法國。他在那裏號召支持者推翻巴列維政權。

不過,巴列維在國內越來越不受歡迎,伊朗各地陸續爆發騷亂、罷工和示威活動。

1979 年 1 月,他的政府被推翻,他和家人逃往海外。

Image of Shah of Iran over a treated flag of former flag of Iran
伊朗前國王巴列維

同年 2 月 1 日,霍梅尼凱旋歸國,與他一起乘飛機返回伊朗的記者們記得,當時大家都在擔心飛機會被擊落。BBC的國際事務記者約翰·辛普森當時也在飛機上。

霍梅尼回國後在全民公投中贏得壓倒性的勝利,並被成為為伊朗的政治和宗教領袖。

巴列維國王和法拉赫皇后先飛往埃及的阿斯旺。官方報道稱國王夫婦出國「度假」和療病修養。

隨後,他曾先後在摩洛哥、巴哈馬、墨西哥、美國和巴拿馬短暫停留,1980年7月27日在開羅死於癌症。

巴列維作為被廢黜的君主在美國接受治療這件事曾引發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遭武裝襲擊和人質危機,美國外交人員被拘押了400多天。

1989年6月4日,作為最高領袖統治伊朗十年的霍梅尼去世。

庇隆
阿根廷前總統伊莎貝爾·庇隆(Isabel Peron)是世界上第一位女總統

伊莎貝爾·庇隆

阿根廷前總統伊莎貝爾·庇隆(Isabel Peron)是世界上第一位女總統,但自1981年以來,她在西班牙過著與世隔絶的生活。

她接任阿根廷總統時,她的丈夫胡安·多明戈·庇隆(Juan Domingo Peron, 又譯裴隆、貝隆) 於1974年在任上去世。

伊莎貝爾·庇隆是他的第三任妻子,他的第二任妻子,伊娃·庇隆(Evita Peron, 又譯艾薇塔·庇隆)在伊莎貝爾嫁給胡安前幾年去世。艾薇塔備受公眾熱愛。

伊莎貝爾·庇隆的總統任期內發生了無數次勞工罷工和數百起政治謀殺事件。

她 1976年 在一次軍事政變中被趕下台,軟禁數年後移居西班牙。

2007年,阿根廷對她發出了國際逮捕令,指控她與一個右翼凖軍事組織有聯繫。

西班牙拒絶了引渡請求。當地法院裁定,對她不利的證據不足。

Image of Idi Amin over a treated flag of Uganda
Image of Idi Amin over a treated flag of Uganda

伊迪·阿明·達達 (1979 - 1993)

伊迪·阿明(Idi Amin)是軍人。他 1971 年在烏干達發動兵變,奪取政權。隨後的 10 年裏實施殘酷的鐵血獨裁統治,最臭名昭著的行動是驅逐國內所有亞裔居民,以及大屠殺。

1979年,當他從權力的神壇跌落,被坦桑尼亞軍隊和烏干達流亡者追逐時,竟然還能找到一條逃生之路。

埃斯克利巴-福爾奇教授解釋說:「獨裁者更有可能逃往與他們有深厚的歷史、政治、軍事或經濟聯繫的國家。」

為阿明打開逃生之門的是沙特阿拉伯。

儘管阿明被指責在執政期間目睹了多達40萬烏干達人慘死,沙特還是為這位穆斯林領導人提供了庇護。

他在阿拉伯國家度過了奢華舒適的餘生,直到2003年去世。

Image of Jean-Claude Duvalier over a treated flag of Haiti
海地前總統杜瓦利埃

「娃娃醫生」杜瓦利埃 (1986 - 2011)

海地前總統讓-克勞德·杜瓦利埃(Jean-Claude Duvalier),人稱「娃娃醫生」(Baby Doc),和父親一樣是一位獨裁者。

他從父親弗朗索瓦(Francois)、「爸爸醫生」(Papa Doc)手中接過終身總統頭銜時年僅 19 歲。父親自 1957 年以來一直是海地的統治者。

他像父親一樣,依靠國家安全志願軍對全國實行鐵腕控制。這個民兵組織被稱作通頓馬庫特( Tontons Macoutes,意思是背包叔叔)。

據估計,在杜瓦利埃統治期間,有2 - 3萬名海地人死於「背包叔叔」和國家安全部隊手下。

1986 年海地民眾起義,推翻杜瓦利埃政權,他被迫流亡 25 年。

最初,杜瓦利埃逃到法國南部。當時他在瑞士銀行賬戶上約 600 萬美元的存款被凍結。

1993年離婚後,他又失去了大部分剩下的財富。流亡生涯的後期,杜瓦利埃依靠追隨者的經濟支持屈居巴黎一間小公寓。

2011年,杜瓦利埃回到海地。他被指控在當權期間貪污和濫用資金(父子二人被指共貪污了 3 億美元),但還是被允許在太子港郊區一個默默無聞的地方定居,直到2014 年因心臟病發作去世。

Image of Zine al-Abidine Ben Ali over a treated flag of Tunisia
本·阿里,突尼斯前總統

本·阿里

本·阿里(Zine al-Abidine Ben Ali)在突尼斯執政 23 年,直到 2011 年 1 月在前所未有的街頭抗議浪潮中被迫辭職 ;那是所謂的「阿拉伯之春」取得的第一個成果。

本·阿里最初將示威活動歸咎於」極端分子「的煽動,但很快改變策略,對抗議者的死亡表示深切的遺憾,承諾引入新聞自由,並承諾在2014年不會參選。

但他的讓步未能平息騷亂。第二天,在大量人群走上突尼斯街頭並再次與安全部隊發生衝突後,他逃離該國前往沙特阿拉伯。

2019年 9 月 19 日,本·阿里在沙特去世。

作為總統,本·阿里被認為帶來了穩定和經濟繁榮,但他因壓制政治自由而受到廣泛批評。

在他被驅逐六個月後,他和他的妻子被突尼斯法院以貪污和濫用公共資金罪缺席判定有罪,並被判處35 年監禁。

2012 年,另一家法院因殺害抗議者而缺席判處他終身監禁。

與突尼斯一樣,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現象導致埃及、利比亞和也門政權崩潰 - 並引發了敘利亞十年的內戰。

只有突尼斯會出現一個新的民主政府,但隨著失業率的上升和經濟停滯不前,許多突尼斯人對該國的政黨失去了信心。

Image of Muammar Gaddafi over a treated flag of Libya
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

流亡機會來之不易

但是那些找不到落腳之處的人呢?

埃斯克利巴-福爾奇教授警告說,那些努力尋找能夠為他們提供相對保護的流亡目的地的人,很可能會選擇「不惜一切代價抓住權力」。

以利比亞前總統穆阿邁爾·卡扎菲(Muammar Gaddafi)為例:在2011 年利比亞內戰期間,的黎波里淪陷後,國際社會各部門施加了巨大的壓力,要求卡扎菲流亡,以此作為停止敵對行動的一種方式。

他拒絶了,到處躲藏了幾個月,最終在家鄉蘇爾特被一群暴徒殺害。

西北大學 2017 年的一份研究報告寫道:「他選擇拼死不息,而不是流亡,一些人推測,這一決定是基於無法找到一個願意並能夠給予他長期保護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