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技藝復興】潮州國寶掌中戲 蘇家班家族劇團|華視新聞雜誌

24 次觀看
屏東縣 / 李婉婷 採訪/撰稿 徐森城 攝影/剪輯 屏東潮州的明興閣掌中劇團,是台灣南部著名的家族布袋戲團。1957年由阿明師蘇明順創團,至今傳承三代,是台灣少數保留傳統北管樂隊演奏的家族戲班。包括高難度的戲偶雕刻、偶服偶劇、燈光布景,從前場到後場工作,都由家族成員擔綱。2008年子團蘇家班掌中劇坊成立, 明興閣也在2014年,被文化部登錄為,屏東縣無形文化資產保存團隊,被譽為潮州國寶,劇團成員們共同肩負起,布袋戲表演藝術的使命與重任。 明興閣如何搭起一甲子的戲台,六十多年來堅持以精湛的掌中技藝,傳承台灣布袋戲文化價值與生命力,透過鏡頭,帶您前進屏東潮州,深入了解,明興閣蘇家班的故事。舞台上,一場善惡鬥爭,攸關生死的武林對決,廝殺聲此起彼落。這是有60多年歷史的,潮州明興閣掌中劇團,時隔30多年後重回舊地,再次演出看家經典劇碼。擔任前場主演的,是明興閣現任團長,第二代的蘇俊榮。明興閣第二代團長蘇俊榮說:「小時候我爸爸媽媽做戲,我媽媽懷孕時也是外出做戲,當助手幫忙操偶,一個肚子大了,五、六個月了還是在操偶,可以說胎教就有布袋戲了。國中畢業剛好缺人,我就加減當助手,幫忙操偶搭戲棚也都會。」在劇團長大和布袋戲有著深厚情 分 ,蘇俊榮的父親,人稱阿明師的第一代團長蘇明順,少年時拜師學藝,在1957年創立劇團,逐步打下蘇家班,台灣掌中戲的一片江山。明興閣創團團長蘇明順說:「我14歲的時候,屏東一間勝利戲院,我的姨丈算是我的師父,他在那邊做戲,歌仔戲我沒興趣,布袋戲我比較喜歡,比較有笑料,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身為目前台灣唯一的掌中戲家族劇團,從前場操偶口白,後場北管樂曲演奏,包括木偶雕刻服飾道具,全都由自家成員 一手包辦。 紮實的功夫技藝,讓蘇家班的名聲越來越響亮。蘇明順說:「最好的就是家族劇團,最主要的就是自家人比較不拘禮節,你如果不認真做就會罵你。」蘇俊榮說:「我書讀得不是很好,我念的是補校讀高職,白天要幫忙工作,晚上要去學校上課。我哥哥說你要去學,我問他說學什麼,他要我學口白,這應該是長子要做的責任。爸爸打下一片江山一個局面,在屏東這裡也不錯,這樣就沒人可傳承了,他(哥哥)有空就跟我這樣說,說到後來我就說,好啦不然我來做吧。」 明興閣第三代蘇家班團長蘇佳宏說:「我小時候的玩具就是布袋戲偶,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就只喜歡布袋戲,玩具我都不要。身為戲班的孩子,當人家說要去哪裡玩,我都沒想很奇怪我就只想做戲,其實學到後來是萬底深淵。阿公跟我說過一句話,一日三練,三日九練,久練成鋼,你就是不斷地練習,不斷地練習不斷地練習而已。」蘇俊榮說:「我阿公說常常要請師傅,養這麼多孩子,錢給別人賺不如自己來賺。叫我三叔去學刻偶,四叔、三叔跟我爸都去學後場,北管、鑼鼓、嗩吶都去學,這樣我們錢不用給別人賺走,以我阿公為中心點規劃,沒人敢說不要。我是第二代了,出去工作如果需要做後場,要比賽要公演演出,找我叔叔他們來幫忙,他們都說好,都很支持我。」明興閣第一代成員蘇明雄說:「就算是一手拿刀,另一隻手也要來幫忙。」 蘇明雄有個名號 , 大家都稱他為「潮州尪仔」 ,所有上場演出的偶,都出自他的一雙巧手。蘇明雄說:「我比較不善言辭,我一定要擔任後場的工作,不然就是來刻偶。因為我刻偶爸爸也不是很滿意,他要我當前場,被我爸爸打了兩次,我的興趣就是刻偶,才會一直不斷刻。到民國60年左右,我就有潮州尪仔的名聲了,我拿了一個小生跟小旦,兩顆偶頭這是我的工具。」80多歲依舊耳聰目明手腳俐落,刻偶彷彿是蘇明雄的天命,也是他在行喜歡的工作。蘇明雄說:「這個工法很繁瑣,千里眼順風耳,這個是大頭仔,嘴巴還沒畫好,觀世音菩薩,眼睛也還沒畫。」一條龍式的家族企業,每個人各有所長也各司其職,身為第二代長子的蘇峻毅,舉凡偶服道具製作,衣帽相關配件,都是他的精心傑作。明興閣第二代成員蘇峻毅說:「做布袋戲,每個朝代的帽子都一樣,那是不可能的,朝代需要用到什麼樣的帽子,我們就按照那個朝代的帽子去做。清朝的時候,大部分都是帶碗公形狀的帽子,做這個要剪這個形狀,黏這些布黏這些線條很麻煩。這頂鳳冠就非常複雜,這個是九鳳冠,九隻鳳,一個個配件一直黏一直綁上去,還要加流蘇,所以說這件衣服,製作需要三、四天就是這樣,太多細節了。」蘇峻毅也身兼前場操偶師,一旦有演出任務,彷彿有著無比的向心力,讓一家人不分彼此緊密合作,目標完美演出。記者李婉婷說:「位在屏東新園鄉的善良宮,是明興閣第一代團長阿明師,早期經常演出的地方,如今創團超過一甲子。第二代的團長蘇俊榮,在同一個地點演出同一齣戲碼《今古風雲傳》,一起來看深具正義使者形象的白帆,如何智破惡魔巢。」蘇佳宏說:「這是我阿公創造的人物,他叫做廣大真仙白帆,是東南派的教主,從一開始就帶著眼罩。口白若是提到,白帆我今天若是將眼罩拿下來,三百里內的人都無法生存,這光是聽口白就很恐怖。」前場觀眾看得目不轉睛,後台包括主演操偶師們,聲光特效齊發,舞台上看似雷電交加,英雄和邪派的對決,星空下的掌中劇,扣人心弦。蘇俊榮說:「我當兵的時候,有拿三國演義的古書,帶書到兵營裡面去看。如果沒有吸收別人的優點,就像我父親說的,就像井底之蛙一樣,我們這團就是全國唯一一個,自給自足的布袋戲團。打鑼鼓、吹嗩吶後場的師傅,就是我爸爸他們那一輩和我們這一輩的,我跟我哥哥也有學到。」主演的精神在於平日訓練有素,不斷揣摩生旦淨末丑的語調和口氣。蘇俊榮說:「兩隻手配合,你如果只有這隻手操偶是好看,如果把腳抬起來會更好看,大搖大擺。來跳舞,丑角要跳什麼都可以,學女孩子走路也可以,學老人走路也可以,而且我還會跳阿哥哥舞,搖屁股搖啊搖。生旦淨末丑就是這樣,說一心兩用(其實是)一心五用,我如果(全神貫注)在做戲,任何人叫我我絕對聽不見。」 一路走來,他們堅持以精湛的掌中技藝,為延續在地文化努力。 原始連結
華視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