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咳血腫暈 診斷肺動脈高壓

爬樓梯一直喘、容易疲累,當心可能是肺動脈高壓所致。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秘書長葉宏一昨(19)日表示,肺動脈高壓初期症狀與其他疾病類似,一開始只是喘不過氣、容易累,可能伴有頭暈/昏眩及手腳水腫,患者常常誤以為是運動量不足或是工作疲累。要等到病情發展至第三、四級,一動就出現胸痛、連走平地都會喘時,才進行就醫,若第一時間沒有找對正確科別就醫,就可能拖延治療,導致病情更快惡化,增加死亡率。 肺動脈高壓(簡稱PAH)多發生於36~50歲女性,正值工作、家庭忙碌時期,容易忽略自身健康。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及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聯合推廣由高雄榮民總醫院肺高壓專業治療團隊暨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肺動脈高血壓關心協會發起的自我檢測五大口訣「喘(活動時呼吸困難)、咳(咳嗽)、血(咳血)、腫(下肢水腫)、暈(暈厥或頭暈)」,幫助患者及大眾了解肺動脈高壓症狀表現,建立正確就醫觀念。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心臟內科傅懋洋表示,肺動脈高壓若不治療,跟台灣常見癌症相比,5年存活期僅57%,比大腸癌的65%還低,故在診間被稱為是「心臟的癌症」,需要長時間的疾病管理與治療。 目前最普遍控制方式為藥物治療,以往肺動脈高壓藥物的治療目的為幫助病患改善短期運動能力(如六分鐘行走距離),無法證明可降低相關併發率及死亡率,即使病情獲得控制,病友仍會提心吊膽,面臨隨時可能心臟衰竭猝死的心理煎熬。 近年來,國際治療肺動脈高壓的共識,開始重視藥物對於患者長期療效:著重於能否降低病患相關併發率及死亡率。目前,有新一代口服內皮素受體拮抗劑,經大型臨床試驗證實可降低肺動脈高壓患者相關併發率及死亡率。 另,由於肺動脈高壓病友因長期缺氧,嘴唇易泛藍,使「藍嘴唇」在國際上被視為肺動脈高壓的疾病象徵之一,因此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特於Facebook上發起「#關愛藍唇#ActForBlue」公益募款行動,幫助肺動脈高壓病友持續接受治療。民眾只要上傳藍嘴唇照片,並標註#關愛藍唇或#ActForBlue,點名您的3個朋友,每募集1張照片愛可泰隆醫藥技術有限公司即捐10元給肺動脈高壓相關病友團體,希望喚起社會大眾對肺動脈高壓病友的關懷與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