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定性別 體壇爭論數十載
近幾年全球趨勢,是逐漸把性別當作自我表現的認同象徵(即性別取決於自我認同),如此一來,對於未來體育賽事、男女活動空間(自認女性的生理男可以進入女子三溫暖?),更成為覺醒與保守兩派的政治大爭論,美國總統川普禁止跨性別選手參與女子賽事,是在此語境下做的決定,但他只是拋出問題,即在自我認同與生理特徵之間,如何界定性別,須有更廣泛討論。
性別認定這個體壇爭論數十載的難題,聰明如川普恐怕不是真想解決這個燙手山芋,只要將自身性別認定甚或動變性手術的「生理男」,排除在女子運動之外,就算達成其政治目的。可議的是,川普卻將林郁婷列為「獵巫」模板,連美聯社也點出,川普屢舉克莉芙、林郁婷為例,但這兩位都是出生就被認定為女性,非川普所說的「跨性別者」。
男女天生生理上的差異,使得性別隔離賽制仍是多數運動賽事的基本組織原則,也就是將賽事分為男子組、女子組,讓女性平等參與,又不影響男性的高強度競爭。問題是如何認定女子運動員,近百年來一直爭議不休。
中山大學教授兼社科院院長陳美華在去年巴黎奧運性別爭議延燒時,曾撰文點出體壇性別驗證的沿革。冷戰時期的性別驗證旨在剔除矇混在女子賽事的「生理男性」,1966年女選手須脫衣檢查,儘管過濾掉外生殖器官不符二元性別框架的雙性人,卻因侵犯隱私被譏為「裸體遊行」。
1968年國際奧會(IOC)改採檢驗性染色體的方式,則有不少遺傳與內分泌學家反對,認為生理性別是由基因、荷爾蒙和生理學上的多種因素共同作用而成,非由單一因素所決定。
1992年開始,IOC改以聚合酶連鎖反應來檢測SRY基因(Y染色體性別決定區),但這類基因檢測造成女性選手不必要的壓力與汙名,IOC在2000年雪黎奧運也公告不再強制對女選手進行性別驗證。2011年IOC再以致使男性肌肉和力量勝過女性的睪固酮濃度作為性別認定標準,卻也因個體性差異而有盲點。總之,川普希望運動賽事回歸傳統的男女二元框架,但如何公平的認定性別,本是體壇爭論數十載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