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運點將/「人生裡有柔道」 李凱琳逆光3戰帕運

視障柔道女將李凱琳將出征東京帕運48公斤級賽事。出身柔道世家的她生涯經歷大小傷勢不斷,也曾有想放棄的念頭,但仍決定堅持奮鬥,希望讓身障運動員獲得更多關注。如今第3度挑戰帕運,李凱琳也體悟到:「不是柔道裡有人生,而是人生裡有柔道。」

29歲的李凱琳是2012年倫敦帕運的銀牌得主,2014年在仁川亞帕運也獲得銀牌。儘管2016年的里約帕運以第5名作收,但2018年隨即在雅加達亞帕運拿下銅牌,2019年更是在哈薩克IBSA亞太錦標賽中勇奪冠軍,國際賽資歷相當顯赫。目前則名列B2級48公斤級世界第4,並以世界前6資格獲得帕運參賽權。

柔道世家背景 耳濡目染投入訓練

李凱琳的父親和叔叔皆為視障柔道選手,叔叔李青忠更是1996年亞特蘭大帕運的金牌國手。耳濡目染的她8歲便開始投入訓練,父親和叔叔的榜樣也成為她努力的動力。「從小跟在父親和叔叔後面看著他們教學,每次只要他們出國比賽回來就會收到禮物,很羨慕他們可以出國。」久而久之,她便開始擔負起傳承柔道的責任和工作。

「雖然是因為家庭背景接觸到柔道,但我覺得這一路走來的學習帶給我很多驚喜和禮物。」李凱琳也說。雖然曾經想過「如果有選擇,是否會想選擇其他運動?」但她從不後悔選擇柔道。在她眼裡,柔道的迷人之處就是在努力過後戰勝不可能,「那個當下會覺得很不可思議、很感動。」

大小傷勢纏身 學習與之和平相處

家族遺傳的先天視神經萎縮,使李凱琳的視力在逐漸退化的同時也影響了聽覺。但比起這些,對她來說生涯最大的衝擊,莫過於2011年比賽中右膝前十字韌帶斷裂的嚴重傷勢。「因為是第1次受到這麼大的運動傷害,不知道怎麼面對它、接受它。」她回憶道。

聽從教練和防護員的建議和想法後,為了自己長遠的生涯發展,李凱琳決定接受膝蓋重建手術。經過1年的準備和調整後,隔年首次參加帕運便以20歲的年紀強勢奪下帕運銀牌宣告回歸。「其實當下和金牌擦身而過覺得很難過,」李凱琳坦言,「但復健的過程中讓我學到如何和運動傷害相處,學到很多也收穫很多。」

走過前十字韌帶斷裂傷痛後,包含今年5月的腳踝扭傷在內,李凱琳仍陸續遭逢大小不等的運動傷害。面對平日的專項訓練,以及從去年4月引進運動科學團隊之後新增的體能、重訓課表,她認為自己調整和適應上都沒有太大問題。「只是傷勢常常影響到體能訓練,休息過後往往又再受傷,一直重蹈覆轍。」她無奈地表示。

周而復始的傷勢曾讓李凱琳動了想放棄的念頭,「會覺得怎麼這麼痛、這麼難熬。」加上國內投入視障柔道的選手僅剩下2位,孤單的訓練令她感到不被理解,更曾向家人提出放棄的打算。如今回頭看當時的掙扎,她說 :「想感謝身邊的貴人和朋友相助,也感謝那個不斷努力到現在的自己。

曾遇「無比賽」空窗 盼帕運獲更多關注

在2016年里約帕運之後,李凱琳曾經遭遇整年僅1場比賽可打的空窗期。「以前對身障運動的推展和關注沒有那麼積極,能出去比賽的機會也很少,甚至1整年都完全沒有比賽。」國際賽的機會時有時無,只能日復一日的訓練和被動等待。這樣的狀況直到2018年雅加達亞帕運後才逐漸改善,比賽經驗進而增加。

除了賽事的持續磨練之外,國內資源挹注的不足也是李凱琳關心的議題。她提到,不若一般運動員在左營國訓中心集中管理,目前臺灣的身障運動員只能各自訓練、自主管理。「如果這屆結束能夠獲得足夠的支持,當然希望可以拚到2024年的巴黎帕運。」

歷經傷勢和大環境的種種挫折,讓李凱琳說服自己堅持的動力是信念,希望能讓國內外看見臺灣的身障運動員。「其實我們和一般運動員的賽事沒有不同,使用的場地、選手村都一樣,但大家比較不認識我們和帕運。」經過推廣越來越多人的詢問,讓她感受到了關注度的落差,也期盼大眾能給予更多支持。

李凱琳將在27日進行完全部比賽,地點則位於東京的日本武道館。

(實習記者/廖煥喆)

精彩運動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