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專欄/小記】台灣的國球 還有長路要走

2023年第三十屆亞錦賽中華隊。(李尚軒/攝)(20231210)
2023年第三十屆亞錦賽中華隊。(李尚軒/攝)(20231210)

棒球在台灣確實很受歡迎,但要成為「國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下半年兩個國際賽,中華隊都和冠軍(金牌)差一步,且連敗給日本隊,杭州亞運超級循環賽以0:2吞敗,剛落幕的亞洲棒球錦標賽,超級循環賽(延長10局)、冠軍戰都以0:1輸球。

即便日本以社會人球隊選手為主力,而亞錦賽中華隊靠年輕職業好手出擊,還是難以扳倒對戰劣勢,平心而論,不用找理由,確實技不如人。

要知道,日本社會人隊選手的層級原本就不差,很多人只是不想打職棒,不是程度進不了最高殿堂,別以為不是全職棒明星隊,中華隊就贏得了。

日本選手的技術平均又穩定,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從小培養的觀念,深化在每個環節中,扎實的基本功訓練,更是不在話下。

台灣選手在基層接受的內、外在訓練,遠遠落後日本,不論是戰術執行成功率,或是關鍵時刻的抗壓性,還是攻防間的細膩拉扯,到了成棒層級,很容易分出高下。

這麼多年參加國際賽不計其數,中華隊總是會有狀況,投手好的時候,打擊沒有捧場;打擊砲火隆隆時,投手又壓不住陣腳;最糟時甚至投、打、守都不到位。

台灣球員的起伏為何如此大?說穿了就是少了底氣,而這份不足,正是從小到大訓練的罩門,否則就不會經常「飲恨」、「惜敗」。

日本的棒球底韻豐厚,從普羅大眾的社交話題,到戲劇內容的融合,處處可見到棒球(運動)的影子,和民眾的生活密切融合,自然而然形成的文化,正是台灣缺少的東西。

亞錦賽看似熱烈,但若不是大巨蛋的首次亮相幫襯,恐怕知道這個比賽的人不多,也不會占據各大媒體新聞版面,這樣的熱度,不是文化,只是湊熱鬧。

「國球」不該只是想看到贏球而已,而是一種從下而上、從裡到外的融合精神,得靠球員和球迷聯手打造,還要有足夠的軟硬體設備、資訊跟進,絕對不是光有一顆「大巨蛋」就能出現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