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專欄】奧運高球賽 淺談高爾夫的古今中外
每隔4年舉行的奧運,在因為新冠疫情而延宕到2021年舉行「Tokyo 2020 Olympic(2020東京奧運男子高球賽)」,3年後,重返奧運的Xander Schauffele(山大‧蕭佛利)挑戰衛冕金牌選手。而出身苗栗苑裡、全國花園鄉村俱樂部的台灣選手潘政琮,在7人「第三名」延長賽,拿下台灣第一面高球奧運銅牌,之後能否更上層樓成為另一個觀賽焦點。
2024巴黎奧運(Games of the XXXIII Olympiad)的高爾夫球男子項目,2024年8月1日到4日在世巡Cazoo Open de France(法國公開賽)主場、和曾經舉辦歐美球星對決「萊德盃」的Le Golf National(國家高爾夫球場),進行60位世界頂尖球員的巔峰對決。
不同於「公開賽」:U.S. Open(美國公開賽)、The Open(英國公開賽)的滿編選手陣容156人。奧運高球賽以國家(地區)為參賽單位,搭配世界排名,只有男子、女子各60人的總量人數管制。
對於高球界來說,每年的四大賽:The Masters Tournament(名人賽)、PGA Championship(PGA錦標賽)、U.S. Open(美國公開賽)、和The Open Championship(英國公開賽),才是載入高爾夫史冊,成為頂尖球星的世界排名百分級大賽。
相較美巡旗艦賽THE PLAYERS Championship(球員錦標賽)總獎金2500萬美元,冠軍獨450萬美元。打3天的LIV Golf(利夫聯賽)看板球星、隊長的簽約金幾億美元。奧運高球賽爭奪的金牌則是沒有獎金的比賽,號召世界級好手共襄盛舉,頂著為國家榮譽而戰的口號。
儘管如此,隨著高爾夫的普及性和國際化,世界各地各自發展屬於自己的巡迴賽,每年的四大賽雖然重要,但高爾夫該不該重返奧運?成為關心高球運動發展的意見領袖思考的議題。
為了推廣高球運動,發展高球人口,IGF(The International Golf Federation;國際高爾夫聯盟)積極遊說「高爾夫球重返奧運」,2009年10月9日,國際奧委會(IOC)第121次全會,以63比27票、2票棄權,正式將高爾夫列為2016年奧運項目,高爾夫睽違112年重返奧運。
里約奧運的高球賽,林文堂、潘政琮成為台灣男子代表,兩位女子選手龔怡萍、盧曉晴,最後奪牌的男子選手為英國的Justin Rose(賈斯汀‧羅斯)、瑞典Henrik Stenson(亨瑞克‧史坦森)和美國Matt Kuchar(馬特‧庫查)。女子前3名為南韓Inbee Park(朴仁妃)、韓裔紐西蘭籍球后Lydia Ko(高寶璟)獲得銀牌,中國一姊馮珊珊摘下銅牌。
東京奧運台灣代表,男子只剩潘政琮1人,我國女子代表隊再次取得2張爭牌的機會,徐薇淩和李旻披上中華戰袍出賽。最後,媽媽陳秉彝是台中人的蕭佛利奪金、前南非人Rory Sabbatini(羅瑞‧沙巴提尼)轉籍至斯洛伐克,奪得奧運銀牌,潘政琮在7人銅牌延長賽,拿下台灣第一面高球奧運銅牌。
世界球后Nelly Korda(奈莉‧柯達)拿下金牌、地主稲見萌寧(Mone Inami)銀牌延長賽打敗高寶璟。
2024巴黎奧運,潘政琮第3度出賽,與俞俊安成為台灣男子代表,女子代表為錢珮芸和徐薇淩。
連續幾屆奧運高球賽的舉辦,讓高爾夫球星們發現,過去只有打高爾夫的人才知道誰是誰,在奧運奪金、披銀、摘銅的戰績,卻能讓不打球的人,也知道他(她),這樣的知名度帶來的商業價值難以估算,卻讓奧運國家代表受到廣告商的重視,因此職業選手開始以獲得奧運國家代表為榮。
高爾夫成為奧運正式項目後,確實引起各國體育主管單位的注意,並以國家政策主導發展,擬定奪牌計劃,進而積極增加高爾夫擊球人口,基層扎根於校園,補助中小學成立高球社團。另外,也改變人們對高爾夫的看法:原來打高爾夫也能為國爭光,奪牌還能領取國光獎金,兩者對高爾夫都是好事。
過去,高爾夫總被認為是權貴的運動,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更多人開始正視這項戶外健康運動。加上奧運帶來的形象加值,小白球終於在摘掉有色眼鏡的一般民眾關注下,健康的揮出一桿。
【Yahoo運動專欄】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奧運影音新聞】
◤看更多◢
免責聲明
奧林匹克、奧運、奧運五環、“Faster Higher Stronger”、“Games Wide Open” (英文及法文)、及相關標誌與吉祥物為國際奧委會、奧運會和帕運會巴黎組委會、或其相關機構所擁有。本網站與上述該等機構並無任何贊助或其他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