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到底該選什麼系?阿亮老師:以自己的興趣熱忱作為支撐,才能夠走得長遠;「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

亮語文創/阿亮老師(未來Family作者)

在升學主義的氛圍中,進行「學業以外」的探索顯得如此奢侈,多少高中生光是「參加社團」就得鬧家庭革命,更別提其他可能。在此,鼓勵所有父母,務必給孩子探索的空間;勉勵所有孩子,一定要給自己探索的機會。

「老師,我不知道大學要念什麼,怎麼辦?」

「老師,孩子快要學測了,但他還不知道自己要走什麼路……」

類似的問題,我每年都會被徵詢不下數十次,而這也確實是高中孩子和家長們普遍的困擾。這些年,前往許多大學演講,接受多次的訪問,再加上身兼求職面試官的身分,讓我看見了那些,太重要的事。

為什麼要念大學?

台灣自2014年起實施十二年國教,將國民基本教育延伸至高中職端,但並未規定或強迫一定要念大學。那麼,為何一定要念大學?

「現在沒有大學畢業很難找工作,這是很現實的問題。」是的,這樣的現象是不能否認的,我亦非鼓勵孩子高中職畢業後直接就業。只是,孩子們在升大學以前,鮮少有機會去思考、解決「為何念大學」這樣的問題。

我想起了多年前,公司來了一位當時還在念大學的工讀生,笑容甜美、態度積極,雖說對課業提不起勁,但在職表現可圈可點。一天下午,我見他愁眉苦臉便上前關心,我們有了這樣的對話:

「老師,我對現在念的一點興趣也沒有,念得也不好,我不知道畢業後要做什麼……」

「你的工作態度那麼好,人我互動也沒問題,未來做什麼都行啊!或許去速食店或服飾店從櫃檯做起,幾年後升個組長店長或經理,肯定沒問題。」

「也是啦!但想說好不容易念到大學畢業,去做這類型的工作,有些可惜……」

「這樣啊!那你大學生活如何?過得積極嗎?有沒有具備相當的專業,或是探索到自己的興趣?」

話至此,女孩沉默了許久,接續的對話,便是邊說邊哭了。老實說,我不認為她犯了什麼大錯,她只是跟很多人一樣,努力考上不知為何要讀的大學,選填了並不排斥的科系,然後過著不知道在做什麼的大學生活。對未來感到茫然,剛好而已。

可怕的是,這樣的現象雖不適用每位大學生,卻也占了相當的比例。而一代一代的高中畢業生,仍然在這樣茫然情況下前仆後繼進了大學校園,然後四年後重新面臨一次同樣的茫然。

大學,學什麼?

首先我要說,若有「大學要讀什麼」這樣的困擾,已經是一種幸福。畢竟有許多家庭無法負擔讀大學的費用,孩子高中職畢業後必須要分擔家中的經濟,甚至在中小學階段已接受各種資助才能完成學業,遑論念大學了。

在這樣的對比下,若「選擇」要去念大學,是否得更清楚自己為何要做這樣的決定?

大學,基本上就是一個微型社會,一群已成年的人因做了類似的選擇而聚在一起學習,向一群先輩們吸收經驗與知識,為了進入社會做好銜接準備。而讀大學的收穫除了「專業養成」之外,還包含「人我互動、團隊合作、獨立思考、生涯探索、未來規劃、社會接觸、問題解決……」,還有太多太多美好的可能。

只是,這一切美好大多是在「做好準備進入大學」,或是「進了大學後自我覺悟」後才會發生。否則,大學長什麼樣子?

記得當年成為大學新鮮人,選課時都會徵詢學長姊的意見。而多數受推薦的課程都是所謂「營養學分」(甚至有不去上課照樣通過的課程),而這類課程確實也都相當搶手;當然也有學長姐會推薦「老師很嚴格但讓人獲益良多」的課程,但這樣的課程通常不會有太多人競爭。

那麼系上的必修課呢?大學科系千百種,情況大不相同。但多數大一的課程都先以「理論性質」優先,例如:〈計算機概論〉、〈教育概論〉、〈物理治療導論〉、〈經濟學入門〉……;以上,看出問題了嗎?

一上大學遇到這些理論性的必修課程,若沒有「興趣、熱忱、生涯決定」為基礎著,那就只能碰運氣,很容易就會感到枯燥乏味,加上剛離開高中階段終於解開了束縛,於是開始上課遲到、曠課缺席,也是剛好而已,畢竟比上課有趣的事情太多了。

成為頂尖

我相信,不管就讀什麼科系、選擇什麼領域,只要成為該領域的「頂尖」,就不太需要擔心出路。只是「人外人、天外天」,這「頂尖」二字談何容易?

前陣子和一位從小看到大的孩子閒聊,他說大學想要讀「物理治療系」,主要原因是「大學門檻較低、工作收入較高」。我問這孩子:「你也打算這麼告訴推甄的面試官教授嗎?過程中若遇到挫折,靠什麼撐過去呢?」

這孩子從小就優秀,除了成績優異,更有一顆單純、善良、正直的心。而在他16歲這年對未來的想像,只剩現實、現實,和現實。現實並非不重要,只是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往往得靠現實以外的面向去解決。比如熱忱與初衷,比如選擇與負責。

回到前面說的「頂尖」。要成為頂尖,除了天分和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適合」和「熱忱」。以自己的興趣熱忱作為支撐,才能夠走得長遠;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才能夠走得安穩。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也才更有機會邁向「頂尖」。

探索吧!孩子

曾有個高中女孩在聽完我的故事之後,下了頗為憤慨的結論:

「我知道差別了!你是那種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但大多數的人都像我一樣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適合什麼。你我不一樣,不能相提並論!」

先不論我是否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要什麼(當然不是),我問女孩:「那你花了多少時間心力,去探索自己要什麼、適合什麼呢?」女孩本以課業忙碌無暇探索作為理由,但沒多久便沉默了。

同樣的,我當然不認為這孩子有錯,畢竟在升學主義的氛圍中,進行「學業以外」的探索顯得如此奢侈,多少高中生光是「參加社團」就得鬧家庭革命(社團好不好,要看怎麼玩,但是肯定是探索管道之一),更別提其他可能。

在此,鼓勵所有父母,務必給孩子探索的空間;勉勵所有孩子,一定要給自己探索的機會。除了社團,各種大學營隊、戶外踏查、青年交流、國際志工、演出展覽等,都對我們敞開了大門。

另外,生在網路世代的我們,有太多線上的資源可以享用。光是耳熟能詳的「TED」和「Youtube」,就有太多跨領域的內容讓我們探索發掘,若懂得積極運用、虛心求教,進一步和相關領域的人事物產生連結,人人都有機會找到那條讓自己有熱忱的、最適合的路──不怕你來找,只怕你不找!

結語

中學畢業即就業很好,直接升大學也很好,先工作一兩年再決定是否念大學,也是一個很棒的選擇。沒有誰比較好,只有哪個選擇最適合自己。

只是,無論哪個選項,都可以參考很多人的意見,而我們終究得自己做決定,而且是經過探索、思考後的結論,一個在自己屆滿或已滿18歲的人生階段,為自己負責的重要決定。

記得,「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為了自己的踏實人生,出發吧!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