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華青年男籃U18負巴林,莫明究理!

U18中華青年男籃

文/李亦伸

U18中華青年男籃在2018亞青籃賽65:76不敵巴林,無緣八強。巴林會打籃球?這是我的第一個直覺,中華輸巴林,這是開玩笑嗎?

看完這場敗戰,我去仔細查了巴林相關檔案,巴林人口不到100萬,比香港還小,外籍人口佔三分之一,很可能會有一些混血球員或很早移民,有可能出怪物,但論籃球整體發展,中華青男要輸給巴林,機率可能只有10%,沒想到真的發生。

這讓我想起1993年亞青(在菲律賓馬尼拉),當年中華青男主力是顏行書+陳志忠+周泓瑜+陳建州,結果中華隊在八強複賽輸給泰國,無緣四強。最終中華青男第五,輸泰國,這是台灣籃球史上第一次。

如果再打一次,中華青男肯定會修理泰國,一如巴林,再打三次,中華隊都要贏。但球是圓球,中華青男就是輸掉這場晉級大戰。

巴林全隊有兩名198公分長人,後衛都在175-183之間,鋒線也只有190公分,全隊主力就是六人輪換,輪身高、天賦、整體實力和球員能力,中華青男都沒有理由輸巴林。

巴林籃板球54:42領先中華,罰球24中11,命中率只有4成5,失誤21:14比中華隊更多,

中華青男三分線出手44次命中10球(兩分球出手34次),三分命中率2成2,罰球11罰5中,只有4成5。

中華青男籃內線沒有優勢,罰球比對手少一半以上,儘管巴林失誤21次,比中華隊多7次,但巴林靠著更高效進攻和命中率,在內線、外線都取得相對優勢,第三節20:3攻勢,困死+打趴中華青男。

研究敵情+了解對手很重要,但中華隊輸球問題主要在自己。

HBL高中籃球過去10幾年被捧上天,聲勢人氣和品牌形象更勝SBL超籃,這是市場+形象+行銷總體成功,非常反常。我也說過多次重話,HBL營銷熱鬧是很成功,但10多年來並沒有進步,但球迷看不懂,媒體看不到,一窩蜂的熱捧HBL,球迷為HBL瘋狂,加上SBL超籃營銷+市場+形象相對處於極度劣勢,造成媒體+球迷一窩蜂熱捧HBL。

輸巴林,無緣亞青八強,正好可以讓我們好好反思,台灣籃球競爭力的弱化和停滯是整體,不是只有SBL和機制、組織、營銷不健全,球迷和媒體也不需要再狂貶SBL吹捧HBL。

至於HBL是否過度商業化+包裝,我倒是不這麼看。

現代運動不管是學生籃球還是業餘籃球、職業籃球,原本就是充滿商業+營銷+市場策略,誰都無法避免,這是時代趨勢,透過社群+媒體推波助瀾,再經球迷情緒發酵+贊助商大力投資,形勢和品牌形象很容易被打造出來。

在台灣,看山是山,但站上國際舞台,看山可能就不只是山,這是中華籃協專業人士、教練、媒體、球迷都要認清的事實和現實。連巴林籃球都要修理中華青男,那麼我們真的要好好反省自己,檢討專業人士+教練+機制+高中籃球總體發展。

輸巴林無緣八強,肯定莫明究理,一如1993年中華青男大意輸泰國無緣四強,同樣讓人傻眼。

台灣籃球需要從根檢視和省思,不管是學生旅外,還是職業球員旅外,不論是HBL瘋狂人氣還是SBL一灘死水,根本問題還是在整個籃球產業和相關機制、專業人士能力不足、政策通盤問題,不用推給HBL高度商業化。

SBL沒有高度商業化,閒置15年,台灣籃球還不是癱在那裡20年。

台灣籃球總體退化,輸巴林只是冰山一角,把HBL和SBL放在同一個天平上一起反思,提升專業人士素養+細節+態度,重建各層機制,一切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