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需要的人不分年紀! 壯世代協會:博愛座要重新定義

博愛座配圖加深歧視與框架!壯世代協會認為應先將其換掉。(壯世代教科文協會提供)
博愛座配圖加深歧視與框架!壯世代協會認為應先將其換掉。(壯世代教科文協會提供)

▲博愛座配圖加深歧視與框架!壯世代協會認為應先將其換掉。(壯世代教科文協會提供)

知名作家李昂日前於臉書發文控訴她搭捷運時因身體不適,請年輕人讓位博愛座卻遭拒絕,再次掀起各界對博愛座存廢的熱烈討論。對此,壯世代教科文協會理事長吳春城建議,博愛座內涵可先重新定義,並置換博愛座現行的示意圖,消弭大眾對博愛座的陳舊框架,同時鼓勵壯世代(55歲以上)以自己的需求出發,而非以年齡作為他人讓座的條件。

事實上,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日前已透露,現行規定的博愛座以身心障礙者及「老弱婦孺」優先使用,將修法改為「有其他實際需要者」,且草案已送立法院審查,而同時,捷運上的廣播早已複誦著「請把座位讓給有需要的旅客」。

然而實際上博愛座旁的示意圖卻明顯表現出它以高齡者、孕婦、身障者等身分為優先。長照2.0的推估,未來使用長照服務的人口約100萬人,僅占台灣中高齡族群的不到十分之一。吳春城以此數據及自身經驗表示,如今的壯世代族群其實多半身體勇健,不一定等於「有需要的人」且身體不適絕非高齡專屬,年輕人也會生病。

吳春城直言,認為「年紀大必有需求」,以及「年輕人沒有需求」都是偏見,這樣以偏概全的設計,可能加深歧視,同時也框架了壯世代的思維,進而引發衝突。

2025超高齡社會將至,個人、政府、企業卻為他們貼上老化、失能、長照等標籤,完全脫離實際情況,導致政策、產品、服務等面向的不足,進而引發許多矛盾及困境。吳春城於2020年提出「壯世代」思維,強調戰後嬰兒潮世代之族群,走過台灣民主化、經濟起飛等重要階段,具備高壽、高學歷、高資產等特質,在高齡高壽趨勢下將掌握台灣的經濟命脈,有別於過去所定義的銀髮族、老人。對於此次的事件,吳春城認為博愛座不是法律問題,而是素養問題,深信台灣的品德教育是到位的,並鼓勵壯世代,年長不代表衰弱,「人有不時之需,先不要貼標籤,有時候年輕人當下可能比你更需要博愛座,乘車時可先檢視自身體能狀況,若有需要就勇敢表達出來!」盼世代之間可以更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