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靈魂的暖流!逃離戰火來台生根 烏克蘭人悸動:台灣人很熱情

烏克蘭於1991年8月24日宣布獨立,「台灣烏克蘭陣線」8月24日當天前往台北市信義區的莫斯科台北經濟文化協調委員會(莫北協)駐台北代表處前抗議。事實上,俄烏戰爭發生至今一年半,台灣烏克蘭陣線每週有2天下午至莫北協前舉著烏克蘭國旗,宣示「STOP WAR」、「I STAND WITH UKRAINE」。

海葵颱風襲台前的週五,3名台灣烏克蘭陣線成員舉著國旗、背著募款箱到莫北協駐台北代表處前抗議,人數雖少,藍黃色的國旗在車水馬龍的信義路上非常顯眼,引起路人或騎士駐足停留,有人掏出紙鈔丟進募款箱,有騎士停下車來向他們高喊「烏克蘭加油」,不免提及了對於台灣的憂心。

停車比讚喊加油的阿伯稱讚烏克蘭人的勇敢,擔心台灣面對中國強權,發生戰爭時不敢勇敢站出來,他語速飛快地講了一大串中文,烏克蘭陣線成員能聽懂得其實有限,但成員之一何曼柯(Alex Khomenko)仍表示,每回遇到台灣人聲援、捐款,總能感受到台灣人的熱情。

台灣烏克蘭陣線總是能在街頭遇上台灣人以行動支持甚至掏錢援助。廖瑞祥攝
台灣烏克蘭陣線總是能在街頭遇上台灣人以行動支持甚至掏錢援助。廖瑞祥攝

何曼柯在18歲時離開烏克蘭,前往美國就讀大學、工作;他的妻子是在美國出生的台灣人,夫妻倆因為想要學習中文,2年前來到台灣。何曼柯仍受雇於美國的公司,平時遠距工作,也有比較多時間投入聲援烏克蘭的行動。

何曼柯來自烏克蘭第二大城哈爾科夫(Kharkiv),位於烏克蘭東部,距離俄羅斯僅有30公里,而他和家人一直以來都是以俄語溝通,從小到大在學校的教育也都是以俄語為主,也有親戚住在俄羅斯,直至俄羅斯於2014年佔領克里米亞半島,遠在美國工作的他意識到俄羅斯與烏克蘭的不同。

何曼柯表示,烏克蘭人在克里米亞戰爭後更具有國家認同,即便他的故鄉雖然仍使用俄語,與俄羅斯人頻繁往來,卻也躲不過戰火襲擊,更激起在地民眾的國家意識,而他的母親曾於2018年、2019年前往俄羅斯探望親友,感受到境內壓抑的社會氛圍,早已決定不再前往。

「我們雖然有共同的文化,但不再只有文化認同。」何曼柯說,烏克蘭人近10年來體認到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統治下「獨裁政權瘋狂進化」,人民生活更不自由,因此也更嚮往歐洲與西方國家的民主價值。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正式向烏克蘭宣戰,隔天甚至進攻至首都基輔附近,一群台灣人則自發成立「台灣烏克蘭陣線」臉書粉絲專頁,而在台灣的烏克蘭人與俄語社群開始集結,至今由5至6位在台灣人與在台的烏克蘭人、波蘭人與立陶宛人等利用正職工作以外的時間投入運作。

台灣烏克蘭陣線於俄烏戰爭開打後成立,凝聚了在台灣的烏克蘭與中東歐人士。廖瑞祥攝
台灣烏克蘭陣線於俄烏戰爭開打後成立,凝聚了在台灣的烏克蘭與中東歐人士。廖瑞祥攝

根據內政部統計,目前有225名烏克蘭人居留在台灣,比起俄烏戰爭前多了約20人。何曼柯分析,俄烏戰爭後來到台灣的烏克蘭人多半透過兩個方式來到台灣,一是工作居留,二是依親居留,而他則是在俄羅斯入侵前就來到台灣,目前已經申請到就業金卡。

何曼柯特別提到,俄烏戰爭爆發後,中研院就端出「烏克蘭人獎學金計畫」吸引研究人員來到台灣,台灣的大專院校也針對烏克蘭人設置獎學金,吸引逃出烏克蘭的年輕人在台灣繼續完成學業。根據中研院在立法院的報告,至少接納15位烏克蘭學生到中研院實習,並轉介30人到合作的大學。

參與國家人權博物館《當戰時成為日常:烏克蘭女性的第_/_天》的聲音藝術家瑪驪雅蒳(Mariana Savchenko)即是透過中研院的獎學金來到台灣,持續在語言研究所投入研究,並共同創辦「烏克蘭之聲」,以中英文介紹烏克蘭的歷史與文化。

瑪驪雅蒳(左2)透過中研院獎學金計畫到台灣繼續研究,也將戰爭的經驗與感受化為藝術創作在國家人權博物館展出。李佳穎攝
瑪驪雅蒳(左2)透過中研院獎學金計畫到台灣繼續研究,也將戰爭的經驗與感受化為藝術創作在國家人權博物館展出。李佳穎攝

熟稔中文的瑪驪雅蒳當時正翻譯《大江大海》,她回憶當時逃亡的狀況宛如書中情節,去(2022)年戰爭發生時,全家仍在基輔,隨著戰爭愈來愈激烈,她隨後搬到郊區,又撤退到西部,直至當年5月來到台灣。

何曼柯提到,在台灣的烏克蘭人過去四散各縣市,從事不同工作,過去並沒有緊密的連結,反倒因為在台灣聲援烏克蘭、抗議俄烏戰爭而認識,加深烏克蘭認同。台灣烏克蘭陣線好幾次舉辦「烏克蘭食物日」的活動,重溫家鄉味,也向台灣人分享烏克蘭道地美食。

「食物總是打動人心。」何曼柯分享,烏克蘭食物日總會有「紅菜根羅宋湯」,這是母親的拿手料理之一,也是許多烏克蘭家庭的味道,而活動中也能吃到烏克蘭菜捲以及內餡含有馬鈴薯與蘑菇的烏克蘭傳統餃子,他們也在過程中更認識故鄉的文化。

嫁到台灣的烏克蘭人林歐莉亞(Olga Kulish)則是籌組了「台灣烏克蘭隊」,直接在高雄開了餐廳「HATA烏克蘭廚房」,期待可以作為南部烏克蘭人的聚會場所與募資據點。林歐莉亞與何曼柯兩人今(2023)年6月底才一同參與了「Taiwan Can Help救災車輛及醫療儀器和器材到烏克蘭啟運儀式」。

何曼柯分享,彰化善心企業家白燦榮出資與政府和民間單位合作,募集的100輛被淘汰的救護車、消防車與復康巴士,修繕後運往烏克蘭,支援飽受戰火所苦的軍隊與百姓。第一批共48輛,近期已抵達波蘭將順利送往烏克蘭,第二批救護車也即將出發。

民間人士籌募「Taiwan Can Help救災車輛及醫療儀器和器材到烏克蘭啟運儀式」,由左至右為台灣烏克蘭陣線成員何曼柯、外交部歐洲司長姚金祥、HATA烏克蘭廚房負責人林歐莉亞、企業家白燦榮與立委陳秀寳。外交部提供
民間人士籌募「Taiwan Can Help救災車輛及醫療儀器和器材到烏克蘭啟運儀式」,由左至右為台灣烏克蘭陣線成員何曼柯、外交部歐洲司長姚金祥、HATA烏克蘭廚房負責人林歐莉亞、企業家白燦榮與立委陳秀寳。外交部提供

「我們經常思考,在台灣可以做什麼?」台灣烏克蘭陣線也自主發起募款行動,目前已經募集了4輛救護車到烏克蘭的醫院服役。何曼柯指出,德國的烏克蘭人道救援組織OBOZ自2014年的克里米亞戰爭後就長期捐助救護車到醫院,至今已經超過60輛,而台灣烏克蘭陣線也決定募資響應。

歐洲經貿辦事處每年都會在紀念簽署「舒曼宣言」的5月9日「歐洲日」舉辦慶祝活動,由歐洲各國在台灣的代表處與民間企業都會擺攤,今年特別邀請在台灣的烏克蘭團體參與,台灣烏克蘭陣線現場販售帶有烏克蘭圖騰的手工藝品,最後募到了53萬元。

何曼柯透露,當天設定的目標募集15萬元,足以在德國採購1輛救護車送往烏克蘭,沒想到卻募到了53萬元,最後買了2輛救護車,當天甚至有人一口氣就捐了1萬5千元,卻什麼也沒買。他至今想起仍難掩欣喜之情。

「台灣烏克蘭陣線」與「烏克蘭之聲」於今(2023)年歐洲日擺攤募款。李佳穎攝
「台灣烏克蘭陣線」與「烏克蘭之聲」於今(2023)年歐洲日擺攤募款。李佳穎攝

除了參與歐洲節的活動,台灣烏克蘭陣線每週六下午也會在汀州路「Bar Fest」餐廳外擺攤義賣,何曼柯表示,許多人以為民眾已經對於俄烏戰爭無感,厭倦再看到與戰爭有關的新聞,但從募款箱的「收穫」可以發現,台灣人並沒有許多人想像中冷漠與無情。

攤位上掛著一件正在義賣的T恤,T恤兩隻貓咪分別穿著台灣原住民泰雅族服裝和烏克蘭傳統服飾,兩隻貓咪中間的烏克蘭文是「支持」的意思,這是烏克蘭藝術團體LBWS的創作,原本是在烏克蘭的街頭塗鴉,而台灣烏克蘭陣線取得授權後製作成T恤義賣。

台灣烏克蘭陣線至今已經捐贈4輛救護車到當地醫院,也有部分善款捐助到人道救援組織,用於糧食採買、醫療救援與戰後重建。何曼柯強調,除了最直接的金錢與物資援助,部分台灣人投身烏克蘭志願軍、醫院籌組醫療團前往義診,在在展現台灣人聲援烏克蘭的力量。

何曼柯也提到,來自政府的支持也無比重要,總統蔡英文與外交部長吳釗燮總是不忘提到烏克蘭的處境,讓烏克蘭持續在台灣得到注目。他也很期待,烏克蘭可以承認台灣,在台灣成立代表處,與中東歐其他國家一樣,與台灣建立更深遠的關係。

更多太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