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零售觀察——是誰顛覆了屈臣氏和家樂福?|58 產業基金行研

編者按:本文為 58 產業基金原創内容,作者王妤庭 Stacy,本站經授權轉載。

中國臺灣面積僅 3.6 萬平方公里,卻有 10478 家連鎖便利店,便利店全方位包圍消費者的生活服務需求。競爭激烈的零售行業,在電商衝擊下,實體渠道仍是主流。近些年,臺灣本土零售企業逆襲外資巨頭,頭部玩家的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他們是如何逆襲成功?他們的門店體驗如何差異化?為了回答上述問題,58 產業基金於過年期間到臺灣走訪三家零售企業,總結如下觀察筆記,帶讀者一睹他們如何玩轉實體零售。

臺灣零售業市場規模

素有“經濟晴雨表”之稱的零售業,反應每一個時代的經濟環境。臺灣當前總體經濟環境趨於平穩,2018 年經濟成長率為 2.64%,年增長率為 1.13%,2018 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為 101.98,年增長率為 1.43%。前述兩項指標結合來看,近似於臺灣零售業變化趨勢。2018 年臺灣整體零售業營業額約為 9212 億人民幣(4 兆 1451 億新臺幣),年增長率為 1.2%。

零售業以“綜合商品零售”為主,其次是汽機車等等。綜合商品零售業按渠道類型分為:百貨公司、便利商店、超級市場、量販店、其他綜合商店。有意思的是,近年來在電商衝擊的情況下,線下零售渠道發生了變化:

  • 百貨公司:2017 年百貨公司營業額為 3346 億新臺幣,從 2000 年 9.1%的年增長率,在 2017 年下降到 0.44%。百貨公司因客單價高,在綜合商品零售業營業額貢獻仍然最大(佔比 27%),但是受到電商衝擊也最大

  • 便利商店:2017 年便利商店營業額為 3173 億新臺幣,從 2000 年 9.7%的年增長率,在 2017 年下降到 2.8%。便利商店雖客單價低,卻在綜合商品零售業營業額貢獻仍與第一名的百貨公司不相上下,佔比達 26%。然而,臺灣便利商店密度已達全球第二(每 2211 人擁有一家便利商店),增長幅度有限

  • 超級市場:2017 年超級市場營業額為 2096 億新臺幣,從 2000 年 0.3%的年增長率,在 2017 年上升到 6.2%。過去超級市場受到量販店、便利商店衝擊巨大,而全聯超市的逆襲是超市營業額增長最主要的驅動力

  • 量販店:2017 年超級市場營業額為 1971 億新臺幣,從 2000 年 17.4%的年增長率,在 2017 年下降到 3%。過去外資品牌量販店在臺灣獨領風騷,如法國品牌家樂福、美國品牌 Costco 等。不過,現在核心城市都已布點完畢,成長趨緩

臺灣零售業演變史

零售業反映每一個時代的消費偏好,亦和經濟發展密不可分。臺灣經濟曆經起步、高速成長到現今停滯成長,零售業也曆經朝代更替,從超市興起、百貨公司獨領風騷、再到渠道類型分化發展。

  • 1950 年代——經濟發展期:臺灣生產總值 GDP 為 15.82 億美元。產業以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為主。零售業處於原始階段,尚未出現連鎖商店,以小型社區雜貨店為主

  • 1960 年代——出口導向期:臺灣生產總值 GDP 為 59.42 億美元。臺灣設立加工出口區,引進外資和技術,產業以輕工業為主,大力發展勞力密集產業。零售業處於初創期,以傳統市場、雜貨店、五金行和服裝店為主,超級市場應運興起

  • 1970 年代——大量出口期:臺灣生產總值 GDP 為 164.59 億美元。彼時從紡織業、成衣業轉型為重化工業、電子業、家用電器業。零售業處於成長期,超級市場快速發展,如 1978 年 18 家三愛超市同時在臺北開幕,為臺灣第一個連鎖超市體系

  • 1980 年代——經濟騰飛期:臺灣生產總值 GDP 為 782.17 億美元。彼時推行產業升級,臺灣成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積極發展機械、半導體等策略性工業。零售業處於整合期,渠道業態多樣並存,精品專賣店、連鎖超級市場、外食連鎖店蓬勃發展。同時,百貨公司興起,1987 年在臺北市開幕的太平洋 SOGO 百貨,成為外商投資臺灣百貨的重要指標,緊接着新光三越、大立伊勢丹、大葉高島屋等陸續開業

  • 1990 年代——泡沫經濟期:臺灣生產總值 GDP 為 2528.8 億美元。彼時高科技工業出口擴張,經濟自由化帶來資本市場蓬勃發展,但伴隨着熱錢的湧入,股票、外匯、房地產價格大起大落,同時外資撤退、臺商因勞動成本提高而出走。零售業處於分化期,複合店、單品店、大型專賣店、量販店、購物中心、家庭用品中心等各業態興起;同時,便利商店也高速發展,除了統一超商,更有全家、萊爾富、OK 便利商店陸續展店

  • 2000 年代以後——經濟停滯期:臺灣生產總值 GDP 為 5083.06 億美元。現經濟增長驅動力主要為高科技產業、石化產業、通貨膨脹。個人實質所得減少,失業率提高。零售業處於挑戰期,國際零售業界知名企業紛紛入臺,透過入股、合夥、直營等方式設立據點,如美國品牌 Costco 等。同時,以 Yahoo 為首的電子商務產業興起,對線下渠道產生衝擊

臺灣零售業由於以下三點,具有借鑒意義:

  • 臺灣消費文化相較日本、韓國市場,與大陸市場更貼近

  • 臺灣線下零售競爭激烈,便利商店的密度比日本還高,僅次於韓國。競爭強度迫使當地零售商需緊密隨需求改變,否則將被競爭對手趕超

  • 受經濟周期影響,臺灣消費趨勢層層更疊,每一時期都有引領時代的渠道類别。時間的積累使得當地零售商有效沉澱 know-how,每一步轉型都源於對消費者的理解

案例一:顛覆自己的統一超商

統一超商於 1987 年從統一企業超商事業部獨立出來,經歷 30年的發展,目前為臺灣市佔率最高的連鎖便利店,在門店數量上佔比 49.82%,為 5221 家。全球總店數為 8900 家。在營收方面,2017 年統一超商整體營收為 321 億人民幣,年增長率 3.09%;平均單店年營收為 360 萬元。在盈利方面,毛利潤為 112.4 億人民幣,年增長率為 5.31%,毛利率為 35.5%;税後淨利為 68.8 億人民幣,淨利率為 7.02%。在運營效率方面,存貨周轉率為 14.22 次,存貨周轉天數為 25.97 天(對比日本羅森約 40 天,紅旗連鎖約 60 天)。團隊規模方面,目前門市、管理人員合計約 3.9 萬人。

統一超商長年為臺灣連鎖便利商店的龍頭老大,近年來其市場佔有率逐漸提升,規模化連鎖化的優勢使得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高。然而,受到新興渠道寶雅、全聯超市等的擠壓,統一超商在渠道、商品、服務、營銷上進行一系列變革,唯有顛覆自己固有的模式,才可以離顧客更近。

下文梳理統一超商在渠道、商品與服務、營銷上的轉變:

1)渠道

區别於昔日小店模式(<100 平方米),統一超商從 2016 年開始嚐試【大店商圈特色】店型(約 500 平方米)。其特點如下:

  • 大面積:結合貨體驗娛樂,陳列 SKU 約 4000 個,較小店模式多 1000 個 SKU

  • 商圈特色:按照社區/商圈形態,打造特色門店。例如,”Open!兒童閱覽室“選在周遭多夫妻小孩的社區商圈;周遭學生為主的大學商圈,則是把博客來暢銷書融合進去(註:博客來是統一集團旗下的網絡書店)

2)商品與服務

在臺灣地區高齡化、少子化、單身、晚婚等人口結構與生活形態改變下,統一超商因應消費趨勢開發新商品與新服務。此外,臺灣地區消費者越來越重視安心、健康、有品質的商品,而非一味追求便宜和便利。因此,在產業上中下遊全鏈條的食品流程管理,成為統一超商近年來的業務重點。

新商品

  • 鮮食:區别於過去賣基礎的便當、意大利面,近年統一超商與日本食品大廠合作,引進全新設備和制程技術,推出多樣化的美味鮮食。比如,歐姆蛋明太子海鮮飯、紅燒牛肉面、繽紛鮮蔬烤雞便當等過去祗能在餐廳享用的餐點

  • 生鮮:因應近年健康養生風潮,呼應單身、小家庭的料理需求,提供水果切盤和洗淨蔬菜。統一超商在 2012 年提出臺灣新農業概念,建立光合農場。2015 年與臺塑有機農場合作,開始販售有機蔬菜

  • 咖啡與茶:統一超商已成為臺灣消費者買咖啡的主要渠道之一,桂綸鎂代言的“City Cafe”成為耳熟能詳的咖啡品牌。光基礎的美式咖啡、拿鐵還不夠,統一超商在特定商圈和高咖啡需求門市導入新機型,推出”!? CAFE”品牌,提供優質的單品咖啡。另一方面,臺灣消費者酷愛手搖茶,街坊巷弄里飲料店的數量比便利商店還多,統一超商也緊抓茶飲需求,在 2016 年推出“現萃茶”系列,可以有效在消費時段和販售區域與咖啡互補

  • 結合子公司業務:區别於過去隻賣自己的商品,現透過統一集團的資源和力量,在便利商店渠道導入集團的子品牌與代理品牌。例如,咖啡—星巴克、書籍—博客來網絡書店、美妝—康是美、麵包—Mister Donut 和聖娜多堡、生活用品—MUJI、DUSKIN 等

  • 生活用品:統一超商身為渠道,天然與消費者離得更近。從需求端反推供給,與知名大廠合作,優化商品原料、規格與品牌定位,推出自有品牌商品。如,自有品牌 UNIDESIGN 旗下有服飾、文具、日用品

新服務

  • 物流:1)提供 C2C、門店到門店的物流服務“交貨便”,其收費比一般快遞更便宜。2)與國際物流廠商合作,提供“國際交貨便“,開通國家包括日本、澳洲、美國、加拿大,最快 6 天送達。3)與統一集團旗下黑貓宅急便合作,支持送貨到府

  • ibon 機臺:定位為”便利生活站“提供多元服務,包括:1)繳費:水電費、保險費、停車費、交通罰單、電話費、上網費、有線電視費等。2)儲值:遊戲點數卡、電信預付卡等。3)售票:旅遊、電影、演唱會、展覽等。4)雲打印:支持在雲端上傳文件/圖片,之後到店打印。5)生活服務:叫車、找工作、電子發票查詢兑獎等

  • ibon mobile 通信:因應顧客有第二個門號的需求,統一超商提供通信服務,包括手機通話、4G 上網、便利商店 WIFI 會員等,其費用比一般通信商便宜

  • icash 支付:icash 卡類似移動錢包,一卡在手可在便利商店進行小額支付,可搭乘地鐵、公車、渡輪,可繳納停車費等。同時與國泰世華銀行合作,導入感應式信用卡刷卡服務,統一超商成為全臺第一家採用電子簽名刷卡的便利商店

食品安全

產地到門市全流程把關

  • 農民/農場:以合作社為主體,農民組織輔導農民。推動契作模式,定立生產/價格/產地標准,實現產地管理

  • 工廠:與工廠共同建立原物料管控系統(MAS),並建立符合國際認證標准 ISO17025 的實驗室,進行上市檢驗和出廠檢驗

  • 物流系統:從農場-工廠-門市,全程低溫冷鏈配送

  • 門店:商品上架查檢以及每月定期門市檢驗

3)營銷

統一超商經營線下、互聯網等虛實並行的營銷活動,其中以線下最具特色:

  • 紅利集點:每一季度皆有獨家商品供顧客集點兑換,例如 66 元集一點,集滿 20 點可送哆啦 A 夢周邊商品等。如此一來,有效提高客單價,顧客為了獲得點數而購買飲料等低客單商品來湊單

  • 商品排行榜:將熱銷商品放置最好的陳列位置。統一超商在商圈大店型里,將書店常用的陳列策略——書籍排行榜納入門店内

  • 季節限定主題:每一季度皆有主題,例如 2 月情人節有草莓季、3 月有櫻花季等等,主題商品限時供應;透過商品策展的形式,使顧客產生計畫外的消費

統一超商在以下兩大方向,值得借鑒:

  • 渠道:1)大店模式。增加顧客停留時間;2)商圈特色店。按主要客群的偏好,調整商品/服務結構。線下渠道雖然做不到千人千面的個人維度定制化,但可以做到人群維度

  • 商品:1)結合子品牌/代理品牌的商品。重塑便利商店陳列的商品/服務結構,拓寬其商品庫;2)增加高頻商品咖啡與茶。臺灣消費者幾乎每人每天都需飲用,透過高頻商品使顧客天天走入門店;3)商品服務。統一超商積極拓寬虛擬服務,如繳費、售票等,讓便利商店成為生活服務便利站

案例二:逆襲屈臣氏的寶雅

寶雅於 1999 年正式名為寶雅百貨公司擴增其營業項目。寶雅在臺灣南部起家,經歷 10年的發展,成為臺灣近年來發展最猛的直營式連鎖女性小百貨。寶雅目標客群為 15-49 歲女性,以社區大店模式逆襲外資品牌屈臣氏,成為其近年來的主要競爭對手,2018 年全臺總店數 182 家。此外,寶雅是目前臺灣最大的發飾、襪子銷售渠道,光基本款發夾年售 500 萬隻,發飾和襪子的商品種類超過 1000 種。

在營收方面,2017 年寶雅整體營收為 29.33 億人民幣,年增長率 6.75%;平均單店年營收為 1622 萬人民幣。在盈利方面,2017 年寶雅營業毛利為 12.62 億人民幣,年增長率 11.18%;毛利率為 42.82%;税後淨利為 3.11 億人民幣,淨利率為 10.78%。在運營效率方面,存貨周轉率為 3.06 次,存貨周轉天數為 119.28 天。團隊規模方面,目前門市、管理人員合計約 3736 人。

零售觀察

1)渠道

區别於臺灣地區美妝護膚連鎖龍頭屈臣氏、康是美小店模式,寶雅採取的是【社區大店】模式,其渠道特點如下:

  • 單店面積:屈臣氏、康是美約 100-300 平方米,寶雅為 1000-3000 方平方米

  • 完備設施:標准配備試衣間、試妝臺、廁所

  • SKU 數量:4 萬。覆蓋品類比屈臣氏、康是美多,且每一品類 10種品牌可以供顧客選擇

  • 選址:區别於屈臣氏、康是美選址在城市核心區域,以臺灣北部為主。寶雅則在中南部起家,選擇 2-3 線城鎮,避開都會區,選址在社區周圍、租金較低廉,離顧客住家較近的區域

  • 展店:相較於其他渠道品牌採用租地自建或購地自建的方式,寶雅採取承租改裝的形式來展店,借此降低經營成本

  • 氛圍:區别於屈臣氏、康是美叫賣式的背景音樂,播放促銷摺扣;寶雅門店選擇悠閑輕快的音樂,儘量讓顧客悠哉、不匆忙的逛街

2)定價

  • 高性價比:寶雅有完善的全臺分區市場查價機制,隨時維持市場價格的競爭力,需保持在商圈内同類商品價格最低

  • 善用互聯網思維:雖然寶雅是線下零售渠道,但是它善用互聯網思維,在商品結構上劃分引流爆款、高利潤商品等,並精於將電商的促銷玩法融入線下渠道

3)商品

採取社區大店模式的寶雅,在商品結構上不單單只是一個藥妝店,其特點如下:

  • 商品多元化:在商品結構上,寶雅處在百貨公司、量販店、藥妝店中間。提供顧客一站式購足和比較的便利性,節省顧客時間,無需跑到離家更遠的其他渠道

品類

說明

營業佔比

美妝護膚

各品牌美妝護膚商品,包括彩妝、醫學美容、美材等

38.80%

内衣襪子

少女内衣、成人内衣、男女襪子等

11.67%

日用品

寢具、生活雜貨、清潔等生活用品

32.04%

精緻個人用品

皮件、文具、飾品、玩具、旅行箱等

17.49%

  • 差異化商品:同業競爭激烈,美妝護膚商品除了屈臣氏外,量販店、便利商店皆有販售。因此,寶雅積極開發新商品,來避免比價行為。例如:進口平價日用品、單片面膜等。引導顧客非預期的消費行為

  • 緊抓消費熱潮:近年來臺灣女性消費者熱衷跑步和旅遊,寶雅在門店里設置”路跑專區“、”旅遊專區“,方便顧客選購。精准的選品眼光和商品策展能力,可拉高門店業績

4)營銷

  • 善用宣傳物料:寶雅深知商品多且全不是唯一,如果沒有呈現商品特色和賣點,那麼擺放多了顧客也不會買單。因此,寶雅學習日本藥妝店的陳列,用宣傳物料向顧客介紹商品,吸引顧客更多註意力

  • 門市人員對商品熟悉度:如前述,寶雅販售多、全、差異化的商品,除了宣傳物料是不夠的,顧客不一定有耐心去閱讀。因此,寶雅重視門店人員對商品的熟悉度,為顧客選購時做商品介紹和疑難排解,提升購買轉化率

  • 會員制:寶雅重視會員經營,因為唯有積累會員消費數據、人群特徵,才能有效優化門店的商品。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每個藥妝/量販品牌都有會員制,但門店人員未必有效落實話術,寶雅則着重抓會員優惠的話術。當前寶雅全臺門店數量是屈臣氏的三分之一,但會員數量規模已經和屈臣氏一樣,達到 500萬會員數

  • 聯名卡:與臺灣主流銀行合作,擧辦信用卡卡友優惠活動,將銀行和寶雅的顧客相互導流,並吸引回購

5)基本功

對寶雅來說,直營 182 家門店,擁有 4 萬個 SKU,且每個門店的商品結構都不同。如果不在物流管理上花功夫,則會嚴重侵蝕毛利。2012 年突破 70 家門店時,寶雅自建物流中心。物流中心完成前,寶雅自有倉出貨商品僅佔 15%,2013 年物流中心出貨比例已達到 80%,有效降低物流成本。透過自建物流中心和採銷系統,2011 年寶雅毛利率僅 32.62%,在 2017 年提升到 42.82%。

近些年寶雅逆襲臺灣藥妝龍頭,平均單店年營收是屈臣氏/康是美的近 3 倍。寶雅在以下三點,值得借鑒:

  • 社區大店模式:1)選址在社區而非城市都會區,租金比量販店/百貨公司低廉。2)選址在社區離顧客更近,掌握商圈主要客層。3)1000-3000 平方米的大店增加顧客逛街時間。由於顧客習慣從頭走到尾,遇到轉彎處再轉彎,因此寶雅擁有屈臣氏 3-4 倍的貨架長度,更有效引導顧客產生非預期的消費行為

  • 擴張策略:寶雅於臺灣中南部起家”以鄉圍鎮“,巧妙避開藥妝龍頭的布局。中南部購物較北部不便,且並非每個鄉鎮都有連鎖店。因此寶雅一次解決不同商品的購買需求,再加上規模效應導致價格優勢,使得當地小型百貨難以競爭

  • 商品結構:1)一站式購足。選擇女性高頻消費的商品。2)平均毛利高。雖然美妝護膚等通貨打低價,但寶雅透過飾品、獨家商品等拉高平均毛利。3)差異化商品。寶雅提供一般藥妝店、便利商店、量販店沒有販售的商品,比如進口日韓日用品、種類繁多的發飾襪子等

案例三:顛覆家樂福的全聯

企業概況

1998 年全聯董事長林敏雄承接”軍公教福利中心”共 68 家,以幹貨為主,同年成立全聯實業。彼時”軍公教福利中心“受到量販店、超級市場擠壓,銷售額持續下降;然而,在 2001 年林敏雄扭轉局勢,擴店到 100 家。截止至今,全聯在全臺共計 975 家。經歷 20 年時間,全聯從草根本土超市,一躍超越香港品牌頂好(即 Wellcome 惠康)、法國品牌家樂福(Carrefour),成為臺灣最大的生鮮連鎖超市。
在營收方面,全聯 2018 年營收 267 億人民幣,年增長 10%,平均單店年營收為 2733 萬人民幣。在盈利方面,為了追求”低價但品質好“,控制毛利率在 10%,淨利率 2%。在員工方面,門市和管理人員約 1.2 萬人。在會員方面,持有”全聯卡“的會員人數已達近 900 萬人,換句話說,44%的 15 歲以上臺灣人口都是全聯的會員,滲透率極高。

零售觀察

1)渠道

區别於超市/量販店連鎖龍頭家樂福、頂好大店模式,全聯採取的是【社區小店】模式,其渠道特點如下:

  • “迷你”的單店面積:一個典型超級市場售貨面積在 400-2000 平方米,臺灣家樂福售貨面積約 3500 平方米;然而,全聯的售貨面積僅 200-260 方平方米

  • ”不完備”的設施:不同於量販店標准配備免費停車場,全聯不提供停車場,省去設置停車場的龐大地租成本

  • “精選”的 SKU 數量:區别於量販店以品項豐富為優勢,提供 2 萬SKU。全聯精選商品,隻賣消費頻次高的快消品、生鮮、食品,SKU 控制在 5000-8000 之間

  • “省錢”的場:1)其他連鎖超市進駐百貨公司地下層,整體裝修費用將近 400 萬人民幣。而全聯平均裝潢一家店隻需要 100 萬人民幣。2)一般超市/量販店賣場走道寬度超過 2.5 公尺,全聯走道則僅有 1.2 公尺,在小面積中陳列更多商品

  • 選址:區别於家樂福、頂好等超市/量販店選在租金較高的主要道路旁,全聯則是選擇看似人流較低的馬路、巷弄街道上,店鋪開在社區周圍,貼近顧客住家的區域

  • 展店:全聯以店數規模迎戰超市/量販店連鎖龍頭,在各商圈以團隊戰方式包圍。比如,家樂福在商圈開一家店,全聯就開三家店,以密度覆蓋商圈。此外,如同寶雅“以鄉圍鎮”的策略,全聯也是選擇中南部鄉村地區作為切入點

2)定價

全聯堅持售價比其他渠道便宜 20%,保持淨利 2%,以規模經濟來回饋消費者。即便是供應鏈成本較高、一般毛利空間較大的有機蔬菜,全聯也堅持售價是其他渠道的八摺。

除了在原則上”價格是不容挑戰的天條“,全聯商品部有查價部隊,專門查訪各市、各鄉的超市渠道文宣品和促銷活動;負責門市的營業部,也會派團隊去各地大店、小店家進行查價。全聯除了動員各部門重視價格外,也鼓勵消費者反饋低價資訊,祗要有别的渠道更低價,全聯馬上跟進。

因此,查價、調價的流程搭建,是全聯保證低價策略完善落實的方法。

3)商品

採取社區小店模式的全聯,在商品結構上彙聚了便利商店、量販店、生鮮超市的高頻品項,其特點如下:

  • 調整品類結構,隻做高頻商品。

  • 主力生鮮,增加消費頻次

2006 年全聯 300 家門店時,在商品結構上做了重大轉型。在 2006 年以前,全聯隻銷售幹貨(如食品、調味品、糧食、日用品等)。幹貨的商品差異小,每一個品類都有拳頭品牌,渠道能打的僅是價格戰。此外,顧客不可能為了買衛生紙、洗衣粉、調味品天天進全聯。2006 年林敏雄看見了幹貨商品的天然限制,毅然決然重註發展生鮮。美國的 Costco 事實上也經歷過類似的轉型。過去 Costco 商品以幹貨為主,後續拓展乳制品、烘焙、生鮮。盡可能增加顧客到店頻次,之後顺便買一件新衣服、買一部新電視機等等。全聯的生鮮價格策略和幹貨有所不同。幹貨由於是標品,追求的是最低價,而生鮮追求的是品質至上,再來才是價格,達到”品質好,最便宜“的理念。
全聯 all in 生鮮不僅是簡單販售蔬菜、水果而已,而是在生鮮處理體系、物流體系等做了許多基本功。因為相較幹貨,生鮮的損耗很高,如果訂貨不精准、鮮度不夠,就會增加各店的虧損。2006 年全聯並購日系善美超市,補充生鮮管理人才,在肉品處理、蔬果處理上學習日本技術。發展至今,全聯生鮮商品已經可以做到”今日生產、今日到貨“。

  • 線上線下,商品結構不同

全聯過去一直沒有發展電子商務,就連信用卡刷卡體系由於需負担交易手續費,也一直沒有上。而近些年,全聯開始發展電商,學習盒馬生鮮的模式,讓顧客可在線上下單;然而,區别於盒馬送貨到府模式,全聯則以店為核心,讓消費者到店取貨。

同時,由於全聯採取社區小店模式,門店陳列 SKU 僅 6000 種,隻做回轉率高的商品,消費者選擇有限;而全聯電商販售的主力商品則選擇長尾、高客單類型,供消費者更多選擇。

  • 差異化商品,破除自有品牌迷思

全聯發力的差異化商品,集中於生鮮品類。全聯採取”契作農業模式“(contracting farming),與農民協議農產品生產模式,包括農作物生產管理、包裝、運輸等細節。透過契作模式,全聯可以提供平價的有機蔬菜和特殊品種的水果。此外,全聯有”田間管理師“從源頭控制產量、品質、價格,實現標准化流程,而不僅是粗放地進行”產地直供“而已。

除了生鮮的差異化品種外,全聯身為渠道更懂得顧客偏好,從需求端倒推供給端。全聯沒有採取零售業通用的”自有品牌策略“(private brand),增加品質合理、價格優惠、毛利高的自有商品,而是破除自有品牌迷思,和供應商一起聯手開發獨家商品。

全聯商品部是供應商的外腦,運用渠道積累的消費數據,以及市場調研,挖掘熱賣商品的組成因素,之後再找供應商開發新品,將全聯作為獨家渠道。擧例來說,商品團隊發現 Costco 有一款三層式衛生紙經常銷售一空,因為其厚度夠、不像一般兩層式容易破,於是和供應商合作開發少量包裝的三層式衛生紙,並增添香味,提高性價比。後來該款改良後的獨家商品,果真受消費者喜愛。因此,全聯雖然擁有近千家渠道優勢,但堅持不做自有品牌,不和合作的供應商競爭,方能帶來兩者雙贏的局面。

4)營銷

  • 會員制:全聯福利卡
    全聯顛覆家樂福,除了商品結構、渠道調整外,其會員制度也佔重要一環。目前全聯有近 900 萬會員,有 70%以上的來客是會員、85%的業績來自於會員。
    2008 年全聯首度發行“福利卡”,加強與會員互動並記錄消費行為。對顧客來說,福利卡不僅可以充值並回饋紅利點數,紅利點數每 10 點可以摺抵 1 元,且永久有效。此外,在福利卡的基礎上,全聯針對會員推出集點送贈品的活動,和國際品牌合作,如 WMF 廚具等,借此可提高客單價、來客數、複購率。

  • 生鮮非標品,強化文宣和服務

  • 從商品促銷,改成賣場策展

  • 自曝其短的差異化廣告

不同於其他超市/量販店渠道品牌,喜歡找形象優質的明星藝人做廣告。全聯則是在“省錢”的道路上,各環節都不放過。全聯在 2006 年推出一系列企業形象廣告,選擇了一名素人作為全聯的代言人 – 全聯先生,長相老實不俊俏、氣質接地氣,符合全聯“貨真價實不虛華”的品牌調性。廣告内容方面,一般渠道品牌重視畫面、美感,要足夠高大上。然而,全聯則是簡單直接,把自己的缺點變成優點,以簡單的對白和平實的商場拍攝來做為廣告。

5)基本功

為了保持低毛利但又保持淨利潤的財務目標,全聯的採購體系、物流體系成為保持低價、控制生鮮損耗、運營效率的關鍵:

  • 採購

全聯為什麼能一直堅持“低價策略”,是因為其採取“寄銷取消上架費“模式,把上架費讓利給顧客。一般量販店/超市採取”進貨結賬“模式,進貨數量月結付款,不管實際銷售量多寡,同時和供應商收取上架費,保證自身現金流充盈。一般量販店/超市的付款賬期長達 3-6 個月。而全聯採取”銷貨結賬“模式,進貨時不付款,待商品出售後,依銷售量月結付款。在商品出售前,商品所有權屬於供應商,列為其存貨。供應商心甘情願給最低價,是因為全聯保證每月付現金,從不延時,減輕供應商的現金壓力。

  • 物流

過去,全聯一直採取“代送商模式”,其源於外資品牌方不直接面對銷售渠道,而是品牌方出貨給代送商,由代送商進貨、配送。然而,每家代送商實力不同,大型代送商配送量大,可以保證每天出好幾次貨;小型代送商考量出車效益,得 2-3 天才出一次貨。再加上,門店銷售額有高有低,訂貨量不一致,這些變數影響物流效率,使得全聯門店經常出現缺貨情況,或是一天内 10次進貨的情況,大幅影響門店上架效率和顧客到店體驗。

然而,不同於其他量販店/連鎖超市,一開始就建置物流中心,全聯則是等到不能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