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專欄】高爾夫「球桿」

高爾夫球桿。(Getty Images)
高爾夫球桿。(Getty Images) (Iam Anupong via Getty Images)

高爾夫運動組成的4元素:「高球場、球桿、球與球員。」缺一不成局。4者之中,高爾夫的發展史,跟高爾夫球具的進化過程,息息相關。更直白的說,高爾夫歷史,其實就是高爾夫球具的發展史。

高爾夫「球桿」,從古代傳說中的牧羊棍、木棒開始打石塊。接著是用一根山核桃木製作球桿,兩端削雕成桿頭與握把。然後是桿面鑲上鐵片,握把用條狀獸皮纏上止滑。最後當桿頭、桿身與握把,三分而合一,一枝現代的球桿出現,也迎來高球人口快速成長的年代。

有關高爾夫球桿的規定,可以上主導高爾夫運動發展的兩大高球龍頭R&A(Royal and Ancient Golf Club of St. Andrews;皇家聖安卓古典高爾夫俱樂部)與USGA(United States Golf Association;美國高協)Association;美國高協)的官網去研究。

跟一般球友有關的是:上場打球,一套球桿不得超過14枝球桿。

一般來說,一套球桿通常包括:木桿、鐵桿與推桿,3種不同桿頭造型的球桿,「木桿」分為發球桿、球道桿、與也稱為小雞腿的混合桿。「鐵桿」分為長鐵桿、中鐵桿、短鐵桿、與挖起桿。

「推桿」雖然只帶一枝,由於18洞可能使用超過36桿,所以幾乎每位球友都不滿意手上這一枝,也因此,只要打個幾年高爾夫,就會發現家裡的推桿怎麼越來越多枝。推桿頭的造型千奇百怪,沒有哪一種的設計特別準,只能說下一枝,可能就是你等待已久的神兵利器。

每次受邀到社團去演講,我通常會以高爾夫球桿袋(桿袋)管理術當引言,然後才切入演講主題。打開桿袋,看到十多枝不同造型的球桿,你會不會有「打一場球,真的需要這麼多枝球桿嗎?」的念頭。

打一場球該帶幾枝球桿?有個另類的比方,供球友們發揮想像力。把打一場球想像為經營一個事業,一個球桿袋就等同一家公司,為了經營一個事業,該雇用幾個員工,由你全權決定。

「發球木桿」像是業務開發人員。公司需要他用力開發市場,或許偶爾會出錯,那又如何?難不成,你會找一個每天呆在公司只寫報表,從來不去現實市場開發商機的業務人員。如果,怕他會「出錯」(歪到右邊或左邊),只需要在練習場多點訓練,不就得了。不管是「人」,或是「球桿」,只要多加操練,總是可以教化成材的,不是嗎?

「鐵桿」像是生產部門。倉儲運送,不能沒有他們,但是你更需要完整的制度與可控制的進度,就像是每一枝球桿,需要的不是哪一枝飛的特別遠,重要的是固定的間距、與可控制的方向誤差,所以鐵桿的控制能力、與公司的制度規劃,有那麼異曲同功之妙。

「推桿」就像是公司裡的財務人員。這些同事專司收款。不需要會計人員,會飛天遁地、口若懸河,就像果嶺上推桿擊球,你不會喜歡右曲、左曲、正旋與逆旋,如此花俏的球路,這些球路絕對不適合把球送進球洞。你需要的是一推接近洞、再以紮實的一記短推,穩穩擊球進洞,兩推就好。

諸位經營公司的老闆們,開公司需要幾個人你知道,經營事業需要什麼你知道,那麼打一場球,到底需要幾枝球桿,你知道了嗎?

【Yahoo運動專欄】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