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基隆「超時空要塞」 推薦沙灣必吃羹類美食小吃

基隆三沙灣中船路一帶有許多美味羹類小吃。(攝影:Claire Chou)
基隆三沙灣中船路一帶有許多美味羹類小吃。(攝影:Claire Chou)

基隆美食不是只有廟口夜市,廟口是基隆百味的縮影。近年不少美食家逐漸梳理出基隆料理的福州、汕頭、日本等系統,但在地緣上,流浪頭、哨船頭、八斗子、瑪陵坑…等地的口味可能就大不同。而在中船社區一帶,以往被稱作「沙灣」的地區,就聚集了不少在地人喜歡的日常小吃。

聽到「中船社區」,很多人可能以為跟早年的中國造船廠有什麼關係,事實上這一帶在日治時期是三沙灣漁港,在八尺門漁港未擴建前為基隆主要漁港,周邊設備如魚市場、水產工廠等相關產業林立,俗稱「水產窟仔」,在行政區上隸屬於「入船町」。1971年配合基隆港擴建工程將原漁港填平,所得新生地興建平民住宅及中正國宅,並拓寬為中正路及東岸碼頭。而中船社區所在的中船里,就是由中正的「中」字,和入船町的「船」字合成,與現在已正名為「台船」的造船廠沒有任何關係。

沙灣填平後已成為基隆港東岸貨運作業碼頭。(攝影:Claire Chou)
沙灣填平後已成為基隆港東岸貨運作業碼頭。(攝影:Claire Chou)

或許是因為日治時期水產加工廠林立,這一帶的「羹」類小吃特別多,其中最受歡迎的便是「三沙灣麵線羹」與「金龍肉羹」。

吃三沙灣麵線羹,記得要點「全羹」,分量加倍更過癮。(攝影:Claire Chou)
吃三沙灣麵線羹,記得要點「全羹」,分量加倍更過癮。(攝影:Claire Chou)

麵線羹處處有,大腸麵線更不稀奇,但三沙灣麵線羹把大腸包在魚漿內,我真的沒在其他地方看到過。跟那種什麼食材都要放在面上的張揚做派不同,看似普通的小吃,羹裡也能有乾坤。不管是承襲在地哪個水產加工的作法,還是老闆的靈光一閃,我都覺得這大腸羹的作法實在妙極。

柴魚高湯底加上採用較粗的紅麵線,是我喜歡的滋味與口感。(攝影:Claire Chou)
柴魚高湯底加上採用較粗的紅麵線,是我喜歡的滋味與口感。(攝影:Claire Chou)
魚漿包裹著乾淨入味的大腸,一次滿足兩種好滋味。(攝影:Claire Chou)
魚漿包裹著乾淨入味的大腸,一次滿足兩種好滋味。(攝影:Claire Chou)

另一家金龍肉羹也是老店了,肉羹湯底是基隆特有的竹筍或白菜熬底的清甜風,肉羹偏脆不軟爛,魯肉飯稍微甜些但依然勝過台北一堆名店。

雖然以肉羹為店名,但金龍肉羹的其他品項也相當不錯。(攝影:Claire Chou)
雖然以肉羹為店名,但金龍肉羹的其他品項也相當不錯。(攝影:Claire Chou)

重點是混搭系小菜,有基隆獨門的吉古拉、黑白切系的油豆腐與滷豬血、關東煮系的高麗菜卷等,另外還有滷豬腳,要肥要瘦或大中小份皆由人。在這裡吃飯最過癮的是,什麼都來一點卻還是很便宜,吃完一餐身心皆飽,而且每一個品項都好吃,這就是金龍肉羹的魅力。

從小攤子擴展成店面,也導入號碼牌點餐的現代化經營方式。(攝影:Claire Chou)
從小攤子擴展成店面,也導入號碼牌點餐的現代化經營方式。(攝影:Claire Chou)

三沙灣中船路一帶的美食當然絕不只羹類,後來國民政府軍隊駐紮在附近後,加上臨港貨櫃區勞動人口,讓這裡也多了不少各類食堂,如中船原汁牛肉麵、阿芬咖哩沙茶牛肉炒麵、知高飯、米苔目…,全都是彼此鄰近的店攤,形成另一種聚集經濟。

牆上還可以看到金龍肉羹歷年來的影像紀錄。(攝影:Claire Chou)
牆上還可以看到金龍肉羹歷年來的影像紀錄。(攝影:Claire Chou)
三沙灣一帶是基隆美食大本營之一。(攝影:Claire Chou)
三沙灣一帶是基隆美食大本營之一。(攝影:Claire Chou)

本來都是在地人的口袋名單,自從沙灣歷史園區與要塞司令官邸等「超時空要塞」景點開放參觀後,沙灣一帶的店家好像也不再那麼神祕。建議外地朋友下次參觀完沙灣景點,又不想到廟口人擠人的話,不妨就停留在中船路,尋個店家好好品嚐在地基隆味。

INFO:

三沙灣麵線羹:基隆市中正區中船路104號

金龍肉羹:基隆市中正區中船路94號

撰文/ Claire C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