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2/5 歷史上的今天:「許績勝障礙」高懸 30 年的臺灣馬拉松紀錄

時間是一位無聲的見證者,守護者那些突破極限的瞬間,也篩選出真正經得起考驗的榮耀。在臺灣跑步史上,1995 年與 2015 年是兩個不容忽視的數字,這是至今無人能破的馬拉松紀錄與半程馬拉松紀錄。這些紀錄不僅是速度的象徵,更是精神的圖騰,紀錄著過去的跑者如何在艱苦的條件下挑戰極限,並打破極限。


⌖ 1995/02/05 高懸 30 年馬拉松紀錄:

1995 年,時年 32 歲的許績勝在日本的別府大分馬拉松以 2 小時 14 分 35 秒刷新全國紀錄,成為臺灣馬拉松史上的傳奇人物。他的這一成績,意味著每公里用時僅 3 分 12 秒,以如此驚人的速度立下了「許績勝障礙」;然而,這不僅是一場快如閃電的比賽,更是一段長達十多年的努力與蛻變的縮影。


⇱  初登國際舞台:看見與世界的差距 成為激發鬥志的起點

故事的起點要先回溯到 1985 年,當時 22 歲的許績勝老師首次參加「IAAF 世界越野錦標賽」 ,完成比賽後,他感受到與世界頂尖許手的巨大差距,這場比賽成為了他動力來源,他深知唯有走出臺灣才能突破自己。在田徑協會的安排下,他前往日本名古屋商科大學就讀,並加入當地的長跑隊開啟了訓練。

圖|許績勝老師 提供

⇱  從打破紀錄到再創紀錄:

許績勝老師在日本訓練期間持續進步,並於 1989 年臺北馬拉松打破了前輩陳長明的全國紀錄,隨後,隔年他再次以 2 小時 16 分整再次刷新自己所保持的紀錄。畢業後加入了日本佐川急便實業團延續運動生涯,在 28 歲時,來到了生涯巔峰,1992 年不僅刷新了個人 5000 公尺、10000 公尺與半程馬拉松的最佳成績,更奠定了他在臺灣長跑界無可撼動的地位。

圖|許績勝老師 提供

而最為人熟知的,就是 1995 年的別府大分馬拉松。他在這場比賽中全力以赴,不僅刷新了個人紀錄,還以 2 小時 14 分 35 秒創下全國新高,這一紀錄至今已高懸 30 年,依舊無人能及。隔年,許績勝老師代表中華隊參加了 1996 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以 2 小時 23 分 4 秒完賽,名列第 57 名,這也是臺灣男子馬拉松選手在奧運史上的最佳成績。

圖|許績勝老師 提供

三十年過去了,這項紀錄的壽命反應了挑戰的難度,展示了許績勝老師對於「極限」的探索。這三十年間跑步儼然已經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在這期間跑鞋、科技、訓練工具、科學飲食策略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儘管如此,當年的紀錄卻依然無人能及,也正是如此當我們重新回顧這紀錄是仍顯得讓人驚訝,也更具傳奇色彩。

這時候還沒有「超級跑鞋」,但老師卻仍然寫下了一道高牆。圖|許績勝老師 提供



所以,「臺灣選手究竟要如何才能打破這項紀錄呢?」


在先前與許績勝老師的訪談中,他提到「選手本身絕對是關鍵,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他們是否全身心的投入。」另外,老師也提到團隊後勤的重要性,「馬拉松看似是個人賽事,但實際上它是需要團隊共同努力的,不僅是選手要全力以赴,還需要教練、經費、完整的訓練體系,及配套的賽事規劃與機會,這些要素缺一不可。」


老師也以 Kipchoge 為例,馬拉松是一項長期運動,需要透過時間不斷積累,選手必須具備成熟的身體與心智,才能夠承受大量的高強度訓練,而馬拉松還必須要有長時間的耐力及穩重的心態,才得以在比賽中保持穩定的表現。另外,許績勝老師也特別提到「經驗與知識」的重要性,都能讓選手在比賽過程中發現錯誤,迅速修正。


三十年的紀錄,不僅是過去跑者的榮耀,也為未來的跑步目標指引了方向。這些紀錄告訴我們,即使在有限的資源與條件下,依然能創造出良好的成就,接下來的十年、三十年,誰會成為改寫歷史的人?也許是某位默默訓練的年輕跑者,也許是熱血追夢的你。


紀錄從來不是終點,而是下一個挑戰的起點。

延伸閱讀:




責任編:Ian


*跑步話題,盡在運動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