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跑》這些運動傷害你中招了嗎? 9大跑步常見的受傷解析
跑步是許多人喜歡的運動,但跑步所帶來的疼痛與傷害似乎成為許多跑者的「必經之路」,以下將解析9種常見的跑步運動傷害以及發生的原因,幫助你減少受傷的風險。
1. 髂脛束症候群(膝蓋外側疼痛)
髂脛束連接髖部與膝蓋,協助穩定下肢,但在跑步中過度使用可能引發髂脛束症候群(ITBS),造成大腿外側到膝蓋外側的疼痛。常見成因包括訓練過度、不合適的跑鞋、髖部肌肉力量不足或髂脛束柔軟度不佳,預防方式可透過逐步增加跑量、選擇合適跑鞋、加強髖部肌群訓練及定期伸展,讓跑步更安全順暢。
2. 足底筋膜炎(腳底疼痛)
足底筋膜炎常見於跑者,因為足底筋膜過度使用,可能會造成腳底疼痛甚至影響日常行走,特別是早晨起床或跑步後加劇。其成因包括體重過大、扁平足、跑姿不良及跑量過多。預防方法是選擇具有良好支撐的跑鞋、控制跑量並進行足底筋膜的拉伸與按摩。
3. 內側脛骨壓力症候群(小腿前側疼痛)
側脛骨壓力症候群(Medial Tibial Stress Syndrome, MTSS)是指在脛骨內側1/2到下1/3的位置,出現局部壓痛感,且壓痛長度超過5公分,其成因包括跑姿不當、地面過硬或跑量過多。透過選擇適合的鞋款、加強小腿肌群力量及避免過量跑步,可有效降低風險。
4. 跟腱炎(腳踝後側疼痛)
跟腱炎是連接小腿和腳跟的重要肌腱,如果過度使用或負擔過重可能會引發的發炎現象,疼痛感會集中於腳踝後側。常見成因包括熱身不足、運動強度突然增加、鞋子不合腳,以及小腿肌力或柔軟度不足。預防可透過充分熱身、逐步提升訓練強度及選擇適合的跑鞋來減少發生率。
5. 黑指甲(指甲變黑)
黑指甲是跑步時腳趾甲受壓迫造成的淤血,多因指甲過長、跑鞋過小或鞋帶未調整好所致。預防方法是選擇合適尺碼的跑鞋(建議大半碼至一碼),並修剪指甲至適當長度、正確繫鞋帶,避免腳趾受壓導致指甲下方血管破裂。
6. 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膝蓋有摩擦感)
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是在膝蓋處有摩擦感或疼痛,尤其在跑步或長時間活動後加劇。其成因包括關節炎、骨質增生、膝蓋退行性病變、過度運動或足部問題如扁平足等。預防方法包括適度減少跑步強度、選擇適合的跑鞋、加強股四頭肌(大腿前側肌肉)的力量訓練,並定期休息與進行拉伸,保持膝關節的健康狀態。
7. 半月板損傷(膝關節固定位置疼痛)
半月板損傷是跑者常見的膝關節問題,疼痛集中在膝關節的固定位置,通常伴隨腫脹或活動受限。成因可能包括跑步姿勢不當、熱身不足或訓練過量。預防方式是注重跑步姿勢、充分熱身並避免突然增加運動量,保護膝關節健康。
8. 摩擦傷(衣物摩擦皮膚破皮、流血)
摩擦傷常發生於衣物與皮膚接觸頻繁的部位,導致紅腫或破皮,其成因包括裝備材質過硬、尺寸不合身或未對易磨部位進行保護,預防可選擇柔軟舒適的運動服,並在摩擦部位塗抹凡士林等潤滑劑。
9.肌肉拉傷(肌肉疼痛)
肌肉拉傷通常發生在過度使用或未充分熱身的情況下,導致肌肉纖維部分撕裂,造成疼痛和不適。常見成因包括跑步強度過大、熱身不足、肌肉力量不足或天氣寒冷。預防方法是確保每次運動前進行充分熱身,逐步增加訓練強度,並注重肌肉力量訓練,避免過度運動引發損傷。
跑步是一項充滿樂趣的運動,但前提是要有健康的身體狀態。除了合理安排訓練計劃、選擇適合的裝備外,熱身與放鬆也同樣重要,這樣才能有效減少肌肉和關節受傷的風險。最重要的是,當感到不適時,應立即停止運動,並尋求專業醫療建議,避免將小毛病拖延成大問題,確保運動的安全與健康。
更多新聞推薦
• 路跑》北竿硬地「最強市民跑者」李智群拚連霸極速接力挑戰表演賽 ...
• 路跑》2025高雄富邦馬拉松韓籍女神Mingo及富邦啦啦隊慈妹代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