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木一朗:天才是如何養成的

原文作者:張尤金

就像「灌籃高手」之於籃球,「足球小將翼」之於足球一樣,說到日本最經典、影響力最大的棒球漫畫或卡通,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應該就是「巨人之星」了。

「巨人之星」在劇情和人物設定上,都有太多不合理的地方,現在看來雖然有點搞笑,但如果說,鈴木一朗的父親鈴木宣之是以「巨人之星」等級的斯巴達訓練方式來訓練一朗,你相信嗎?

在一朗成名多年之後,父親宣之曾經公開他為年幼的一朗所排定的訓練計畫,有棒球作家就發現裡面有濃濃的「巨人之星」的味道。

倒不是說宣之把漫畫裡面不人道的訓練方法加諸兒子身上,應該說,「巨人之星」連載是在日本二次大戰後的復興時期,歷經過戰爭,讓那個年代的許多人把刻苦的生活方式視為理所當然,而宣之就是用這種態度在教育自己的兒子。

雖然宣之曾說「棒球對他和一朗都是件有趣的事」,但一朗聽到媒體轉述後卻加以駁斥。一朗說:
「只有他才覺得有趣好嗎?
對我來說,
這種訓練過程根本就像在演『巨人之星』,
有太多瀕臨凌虐的邊緣。
但我從不對父親說『不』,
因為我知道,
他正在盡他最大的努力來幫助我。」


現在讓我們看看,這份「星飛雄馬」等級的訓練菜單是怎麼個玩法!



棒球的啟蒙:紅色手套

就在一朗三歲時,父親宣之送給他人生的第一個棒球手套,從此開始每天的傳接球遊戲。這是一個紅色的真皮手套,是當時在家鄉愛知縣橫山町所能買到最好的。母親雖然極力反對用半個月的薪水去買玩具給一個三歲小孩,但宣之的想法卻沒有因此而動搖。

宣之說:「這不是玩具,而是教導他何謂棒球的工具。」

另外,由於宗教信仰使然,宣之篤信天地萬物皆有靈,棒球手套亦如是,必須抱以尊敬和感恩的心情。所以他要求一朗每天傳接球後,都要在後院嚴謹地清潔手套並上油。

這就養成一朗至今維持不間斷的好習慣。不光是手套,他對球棒也是一樣的態度。一朗曾經有一次在比賽中甩棒,結果馬上後悔,賽後寫信向製作球棒的師傅道歉,有次他在訪談講完這件事後,甚至還當場自己掌嘴(影片如下)。


七歲開始,一朗參加地區少棒隊,為了在每週末練習或比賽時能有所表現,一朗請父親教他打棒球。宣之反問兒子,願不願意承諾每天努力不懈地練球,堅持到最後?一朗點了點頭。

於是,「星飛雄馬」訓練就此開始。



三點半之男

鈴木宣之經營一間小小的電子零件工廠,自從開始對一朗的魔鬼訓練之後,鄰居都稱呼他是「三點半之男」(san-ji-han otoko),因為每天下午三點半,宣之就會帶著球棒、手套和一整箱球,到附近的少棒球場參與兒子的練習。

每天的訓練菜單是從跑步和簡單的接球開始的,接下來一朗會練投50球、練打200球(由宣之餵球)、內外野守備各50球。

宣之硬是將習慣右手的一朗調教成左打,目的是讓他距離一壘更近,縮短跑壘距離和時間,宣之也教他如何在揮棒後迅速就定位跑壘。

晚上七點在回家的路上,父子倆有時會在路邊的小店吃個冰再回家。不要以為一天的魔鬼訓練就此畫上句點,因為在吃完晚飯、寫完功課之後,宣之又帶著一朗到附近的打擊練習場練打250至300球。

在這個時段,一朗有更多時間來沈澱思考與揣摩練打,他會模仿在電視轉播看到的日職明星(例如田尾安志)的打擊姿勢。父親則站在護網後面監看一朗揮棒,如果一朗揮打父親認定的好球帶以外的球,立刻就會被出言斥罵。就這樣,父子倆經常在晚上11點打擊練習場打烊後,才拖著疲累的身軀離開。

回到家後,在一朗上床前,宣之會為一朗按摩腿部,他常說:「腳健康,身體就會健康。」

日復一日,這樣的菜單持續了好多年,不論晴雨、甚至下雪。

年紀幼小的一朗能承受這樣的訓練方式嗎?顯然很難。尤其在冬季酷寒的中日本,一朗常常冷到手指凍僵,連衣服的扣子都扣不起來,遑論出門練球。

曾經有一次,一朗拜託父親可否提早結束練習,讓他去找朋友玩耍,在被父親悍然拒絕之後,他索性坐在球場中央作無言的抗議。宣之氣炸了,他撿起箱子裡的球,邊罵邊往一朗身上招呼。結果你猜怎麼著?

原來一朗敏捷過人的反射神經是與生俱來的,他維持坐姿,對於父親丟向他身體兩側的球,他只要往左或往右移動1英吋就能輕易避開;如果是朝他的鼻梁直直飛來,他則是一舉手就把子彈般的飛球給接了下來。

宣之後來寫文章回憶起這件事時,他說:
「這是我的孩子,
我很瞭解他就是這麼固執。
雖然我有時會被他的頑固氣到抓狂,
但我心裡很清楚,
他很特別,
他擁有別人所沒有的巨大天賦。」

這種過人的天賦,隨著一朗長大而更趨明顯。六年級的他雖然體型瘦削,不夠強壯,也缺少打擊爆發力,但他的棒球技藝已經不輸給絕大多數的高中選手了,一個具體的例子是附近那家打擊練習場的投球機。

一開始三年級時,投球機投出時速65英哩,不管是速球或變化球,他都能確實掌握,隨著投球機時速逐步上調到75英哩,一朗依舊打得輕鬆愉快。後來即便打擊練習場經理借用其他客戶訂製的一台極速80英哩的投球機,還是被他抱怨球速太慢。

最後能怎麼辦?等到一朗15歲時,打擊練習場經理乾脆把投球機往打擊區移近好幾英呎,模擬約當時速93英哩的速球,這和當時日職投手的投球極速已經相去不遠了,但一朗還是能輕鬆駕馭。



「非生即死」的打擊訓練

說了這麼多一朗的成長過程,至於這個扮演「星一徹」(星飛雄馬父親) 角色、對兒子施以斯巴達教育的鈴木宣之,他又怎麼想?

宣之花在兒子身上的時間、精力與金錢,其實是難以估計的。就拿棒球練習場來說吧!當時打25球大約要花費新台幣30元,如果以一天練打200球、一年練打300天計算,一年光花在打擊練習場的費用就超過新台幣7萬元了,對於經營家庭工廠、有兩個兒子的宣之來說,其實也是筆不小的開銷。

但就如同一朗三歲時、相當於半個月薪水的紅色手套一樣,宣之從不吝嗇也從未抱怨,即使一朗後來在打擊練習場已經進入無敵的狀態,宣之還是會站在本壘後方,確認一朗沒有揮打壞球。

在宣之身上發生最誇張的一件事,是他設計了一套他稱為「非生即死」的打擊訓練:宣之會站在一朗前面不到兩公尺遠的地方餵球給一朗練打。為了不要擊中父親,一朗必須將球打向左右半邊,而且承受完全不能失手的巨大壓力。

這種練習到後來是會致命的,因為從一朗五年級開始,他們改用職棒專用球,在正常揮擊下被打到骨折、甚至重傷都有可能,但宣之相信,這是在教導兒子學會控制球棒的過程中,他必須承擔的風險。

魚迷:這簡直是玩命啊!

此外,過去熱中打高爾夫球的宣之,也嘗試將高爾夫球揮桿的基本動作結合在一朗的揮棒之中,主要是用在揮棒過程中,如何將重心由後腳轉移到前腳。


至於在心態上,宣之對一朗的諄諄教誨主要分為四大面向:努力、鬥志、耐心、調和。雖然這是宣之從他父母親(也就是一朗的祖父母)學到的人生哲學,但後來被媒體發現,這其實和日本古代忍者的中心思想非常接近。

當這些思想根深蒂固在一朗心中時,就養成他現在自制而專注的人格特質。從少棒開始,一朗就不像其他小朋友會為了一個nice play而雀躍,相反地,他對於自己打全壘打或再見安打,表現得好像是全世界再自然也不過的事情一樣。



結 語

漫畫「巨人之星」裡面,「星飛雄馬」這種超現實的訓練精神,不僅在鈴木宣之手上具體實現,更為這位棒球巨星的未來人生定調。

在一朗從小的訓練過程中,我們看到父親對他有太多太多的影響,許多甚至成為他後來棒球人生的縮影,例如:

  • 對球具的尊敬與珍惜;

  • 按表操課的規律習慣(包括訓練、作息和飲食都是);

  • 以腿部為主的訓練方式(一朗自備8台專屬健身器材,17年來,每天起床、到球場伸展、賽前、回家,總共鍛鍊4次);

  • 將選球內化成為打擊的首要條件;

  • 改練左打,甚至從高爾夫揮桿方式演化出獨有的「鐘擺式打法」。



日本有媒體將鈴木一朗形容為「孤高の天才」,或許就是因為在他實現夢想的過程中,把太多人所定義的成功,都當作是自己的理所當然,一再奮發前進的結果,就是連追隨者都被拋到不見人影了,落合博滿也是如此。

對天才來說,成功絕非偶然!


看更多:鈴木一朗三千安精選回顧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