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台灣棒運的「日昇之屋」──台東球員滿天下

【專文】台灣棒運的「日昇之屋」──台東球員滿天下

台東孕育棒球國手 無論是戰後版或戰前版的台灣棒球發展史,台東人均扮演重要角色。戰後版當然是國人耳熟能詳的紅葉少棒,成員均是台東延平鄉紅葉村的布農族少年;戰前版揚名東灜的天下嘉農,由原、漢、日三種族群所組,其中原住民皆來自台東。若無台東這塊土地孕育如此多的棒球好手,現今台灣的棒球實力應會大打折扣。 台灣棒球發展已逾百年,二十世紀之初,殖民母國日本將棒球引進台灣,不久之後這項運動即普及全島,在日治政府的教育政策影響之下,棒球運動透過學校深入基層在民間播下種籽,經過幾年耕耘逐漸開花結果。開發較晚的後山也不例外,而運動天賦較高的原住民對棒球更為著迷,1920年代花東已有不少棒球好手遠近馳名。 天下嘉農 1928年,嘉義農林成立棒球隊,創隊監督(總教練)近藤兵太郎就從後山台東徵求優秀選手,這些球員後來成為該隊主力,包括卑南族的陳耕元(上松耕一)及阿美族的藍德和(東和一)、拓弘山(真山卯一)、平野保郎(羅保農)等四位球員。在近藤監督的調教下,「第一代嘉農」在1931年打破當時台灣棒壇「冠軍錦旗不過濁水溪」的傳統,初次取得台灣代表資格,而首度赴日參賽即不負眾望一路過關斬將打進最後決賽。 嘉農雖在甲子園決賽中敗給中京商業學校,但其奮戰精神和拼鬥韌性,卻得到日本各界極大讚歎,並給予「天下嘉農」美譽。從此之後,嘉農已是台灣棒壇最知名的勁旅。就在嘉農首度打進甲子園的那年,馬武窟公學校(東河國小前身)也奪得第三回全島少年大會的優勝。這群代表台東廰的原住民少年,是該屆唯一非「小學校」球隊。 1931-36年嘉農五度打進甲子園,而這支標榜「混血」的球隊,在同鄉學長帶領下,也陸續加入為數眾多的台東原住民球員,如藍德明(東公文)楊吉川(吉川武揚)、郭光也(浜口光也)、郭壯馬(浜口壯馬)、柳盛遠(馬越蘭一)、南信彥…等人。棒球改變這群台東原住民小孩的命運,而他們也改變日後台灣的棒球生態,成為台灣棒運發展重要的推手。陳耕元曾赴日求學,返台後曾任嘉農教練,戰後擔任台東農校校長。羅保羅(平野保郎)考入法政大學,後在台東農業試驗所就職。藍德和及拓弘山未繼續升學,返鄉擔任教師、後來均曾當過校長。三度在甲子園出賽的楊吉川畢業後在嘉義任教,郭光也與郭壯馬則回到家鄉拹助陳耕元推動台東棒運。 受到戰爭波及,台灣全島棒運在1940年代暫時畫上休止符,直到50年代之後才逐漸復甦。由於主政的國民黨外省政權,對棒球這項運動極為陌生,興趣不及籃球與足球,官方雖不曾禁止,卻也未見任何提倡之舉;不過日治時期在台灣紮根甚深的棒球,依然如雨後春筍迅速在民間出現,而燃起戰後棒球第一波熱潮的紅葉少棒,正是台東棒球眾多前輩努力多年的成果。 新生國中棒球隊員贏球之後圍成一圈,跳起戰舞。 紅葉少棒傳奇 人稱「紅葉少棒之父」的林珠鵬,1953年畢業於台東師範,在卑南國小任教10年,1963年轉至紅葉國小擔任校長,為解決布農族小孩的曠課問題,熱愛棒球的林校長希望成立球隊來鼓勵孩子上學,此舉不但立竿見影,球隊也一鳴驚人,成立之初即奪得全縣冠軍,隨後數年更是全台各地盃賽的常勝軍。林校長在1966年轉調南王國小,幸好球隊未隨之解散,1968年8月25日紅葉少棒在台北市立棒球場迎戰來訪的日本球隊,該役台東小將以懸殊比賽(7比0)擊敗關西聯隊,消息傳開震驚全國各界,國民黨政權也開始重視台灣基層棒運。 傳頌數十年的紅葉傳奇後來已被揭穿,其中有太多不實的謊言:來訪的日本隊並非該年威廉波特真正的冠軍隊伍和歌山、紅葉成員大多數是超齡加上冒名的球員……;但這些過錯均是大人所為,與球員無涉。這群天真布農族棒球少年的拼戰精神仍值得肯定,持平而論,「似是而非」、「將錯就錯」的紅葉「史詩」對台灣棒運仍有相當程度的正面貢獻。 受到紅葉擊敗「世界冠軍」的鼓舞,隔年台灣立刻組隊參加美國「少棒聯盟」主辦的威廉波特世界少棒賽,1969年首度參賽即一路過關斬將榮獲冠軍。官方政策強力主導之下,透過衛星實況轉播及各類媒體的推波助瀾,台灣棒運進入前所未見的高峰:少棒、青少棒、青棒屢獲「三冠王」,小球員長大後變為成人棒球主力,台灣在奧運也拿過銅牌及銀牌,國內成立職業棒球,優秀球員也被挖角至國外…值得留意的是,每一波的棒運新浪潮,台東子弟兵從不缺席。在前輩先賢的栽培下,徒子徒孫桃李滿天下。套句棒球術語,台東無疑是全台提供棒球人材的最佳「農場」。 紅葉少棒紀念館 台東棒壇人才輩出 出身台東的棒球選手多如繁星。國人熟知的旅日名投「大郭」郭源治,他是第一代金龍少棒成員,末代嘉農名將郭光也正是他的叔父,郭岱詠及郭岱琦這對職棒兄弟檔則是郭光也的孫子,而目前效力職棒的球星林智勝則要叫郭光也舅公。現任桃園平鎮青棒隊總教練的藍文成,他的父親是藍德和,藍德明是他的叔父。前興農牛野手羅松永是羅保農的外甥孫,他的舅公還特地幫他取個日本名字「松永寬治」。打過10年職棒前中信鯨投手的柳裕展,他的祖父柳盛遠也是嘉農一員猛將。 天下嘉農在後山開枝散葉,紅葉少棒也有後人克紹箕裘,前興農牛及義大犀牛外野手余賢明是紅葉名將余宏開的兒子,少棒時代化名王志仁的邱德聖則是效力過中信鯨邱俊文的父親。台東棒壇人才輩出,就連「亞洲鐵人」楊傳廣也和棒球有過淵源,父親打過棒球,據說能「左右開投」,楊傳廣原想繼承衣缽,就讀台東農校時先接觸棒球,校長陳耕元發現他的田徑天份建議他「轉換跑道」。 台灣球員旅外可分為「日系」及「美規」,這兩大類當然也少不了台東球員。旅日的知名球員包括郭源治、林英傑、陽耀勳及陽岱鋼(原名陽仲壽),受美職青睞而簽約的則包括陳鏞基、黃志祥、蔣智賢、增菘瑋、黃佳安等人。除上述職業球員,台東也是「棒球留學」的重鎮,不少台東基層選手在國中畢業後赴日求學,加入日本高校野球隊,希望成為該校拼進甲子園的「助拳人」,日後有機會進入日本大學球隊或加入職棒。陽岱鋼及二哥陽品華(原名陽耀華)兩人皆在台東新生國中畢業後旅日就讀福岡第一高校,陽品華後來升上福岡經濟大學,陽岱鋼高校畢業後立即以選秀狀元之姿加盟職棒。 陽介仁(戴墨鏡高舉右手與球員擊掌者)卸下職棒明星的光環和球衣之後,回到台東新生國中母校培育家鄉棒球新生代。 棒球譜系綿延百年 1990年開打的台灣職棒是台東球員的大本營。與藍文成同為三商虎職棒創隊元老的「鯊魚」鄭幸生,正是出身台東,打過復興國小及卑南國中,高中後才離開家鄉。台灣職棒史上最年輕的球員張泰山,出生於台東縣東河鄉,泰源國小少棒隊一員,國、高中則就讀屏東美和中學;而他的兩位台東晚輩張正偉及張志偉目前仍活躍於職棒場上,前者是他外甥,後者是他侄兒。 祖孫、父子、兄弟、叔侄、舅甥……,兩代、三代、甚至目前已到四、五代,台東棒球譜系綿延百年,實已「族繁不及備載」。(見附表一)然而,最特別、人數也最眾多則非「陽家班」莫屬。在台灣只要是姓「陽」的棒球選手,皆來自「台東陽家」,甚至還分為「本家」(陽姓)與「外家」(其他姓氏)兩大支系。(見附表二) 台東陽家的漢姓是來自於阿美族之氏族『Pacidal』(有太陽的地方),居住於馬蘭地區的該氏族族人,選擇「陽」作為姓,並非一般漢姓常見的「楊」。「本家」以1959年次的陽介仁為首,他是前味全龍元老,曾投出台灣職棒史上首場「無安打」比賽。陽耀勳三兄弟是陽介仁的親侄,陽森是親外甥,陽建福是表侄(表哥的兒子),陽東益是堂侄(堂哥的兒子)。非陽姓成員的「外家」會被納入陽家班,主要是他們均為陽岱鋼的表兄弟或遠親,三兄弟的外公育有六女一子,這七人皆有小孩投身棒球運動(曾華偉、陳致遠…)。 期盼設立棒球名人堂 台東是美麗島的「日出之地」,也是台灣棒運的「日昇之屋」,百年來不知培育多少馳騁在棒球場上的「陽光男兒」,這些人材一直是台灣棒壇最珍貴的資產。1992年,在各界熱心人士及地方父老的爭取下,台東縣紅葉國小成立一座「紅葉少棒紀念館」,只可惜規模太小,收藏也不夠豐富。事實上,紅葉只是百年台東棒運發展史上的一個「逗號」,台東人要的不只是「紀念館」而是「名人堂」。現任民進黨籍立法委員陳瑩是台東棒運先驅者陳耕元的親孫女,由她帶頭積極奔走設立「台東棒球名人堂」應是順理成章之事,希望有朝一日我們有幸得以入內參訪,重溫台東棒球史不同時期的榮光時刻。 【本文取材自民報文化雜誌雙月刊】 2016年/第15期(11月號) 訂閱專線:(02)23568998 傳 真:(02)23568919 Email:twmingb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