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觀戰札記:卡達提前淘汰成史上最弱地主 錢真的白砸?

2010年12月國際足球總會在澳大利亞、日本、卡達、韓國、美國中選擇唯一不曾踢過決賽圈的卡達為本屆世界盃東道國,歐美主流輿論軒然,特別有鑑於其糟糕人權紀錄,以及落選最高票是美國,各種口誅筆伐更是激烈,而栗色軍團在競技上也證實受人質疑觀點,12年來投資逾2200億美元,卻在開踢第6天就成為史上最快出局地主。

卡達真的輸了嗎?如果這個富裕海灣國家希冀於世界盃的,不僅是一個16強席位、一場勝利、一顆進球,而是一個國家的未來呢?即使最尖銳的反對者也得承認,主辦世界盃確實讓世界關注到面積約僅臺灣島1/3大的卡達,而其對阿拉伯文化、伊斯蘭信仰,乃至亞洲足球世界地位的貢獻,都能算是勝利。

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6個成員國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林、阿曼、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其實發展軌跡都相當類似,以產石油起家,其中沙烏地阿拉伯、阿曼國土較為廣袤,其餘4國近年著眼點則非常類似,在尋求能源轉型的後石油時代,不能光靠天然資源,而需要更具前瞻性的國家發展計畫。

在卡達辦世界盃當然不環保,要在當地酷熱環境下維持球場涼爽,為大量遊客提供充足飲食、與海水淡化成飲水、用水,隨便都能列出一長串製造碳排放因素,但他們至少展現環保與永續決心,有2座世界盃場館獲得永續性五星認證,用974個貨櫃與模組化鋼架結構建成的974體育場是首座可拆卸球場,他們掌握這方面技術與話語權。

完全為世界盃打造、今後也將用於承接各項重大國際體育賽會的新市鎮路塞爾(Lusail/لوسيل)是另個例子,冠軍戰場地路塞爾地標體育場也位於這裡,原本是座小鎮,但經過重新整建已經完全是符合綠色、低碳等標準的後現代新城市,也代表卡達想向國際展示、對未來城市規劃的想望,其實為世界盃投入經費大約有一半就花在路塞爾。

這些例子似可說明卡達野心,以及對主辦本屆世界盃真正期待。阿聯、巴林近年也都在做類似的事。他們當然不會類似網路梗圖,只是有錢到覺得花個幾千億辦比賽是方便長輩在家看球,但絕對不僅志在體育賽事本身。

錢買不到足球底蘊,甚至也買不到好名聲,但花在正確而有前瞻性的方向,就能實現戰略目的。卡達為世界盃打造的新市鎮、大眾運輸系統、新機場,以及各具特色的世界盃新場館,都有長期使用或永續遺產價值,加上「世界盃主辦國」名號,著眼的絕不是世界盃期間帶進的、他們預估的170億美元收益。

甚至最痛恨這個名聲狼藉主辦國的人都可以期待,抗議聲浪有助於他們改變,當然LGBTQ族群權益侑於對古蘭經解釋是難以企盼,但婦女與移民勞工權利已經可以看到改革跡象。

他們在球場上輸了,但走下球場,勝負還須要用更多時間來檢視。

更多TSNA精彩報導
特攻要派專人伺候魔獸 譚傑龍:當德古拉守
亞洲史上最強足球員 微笑男孩孫興慜破紀錄之旅
王柏融續留日職優先 經紀人:與火腿隊持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