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雙腳騰空越久 跑得越快

基礎理論-跑步的機制和原理


■跑步的過程大致分為支撐期和非支撐期2種。

■擴大步幅可以提升速度。

■推進力靠小腿三頭肌,膝關節的穩定「關鍵」則在股外側肌。

雙腳離地時間越久,跑得就越快


步行和跑步都是靠雙腿交互移動、用腳蹬離地面來移動,有很多共通點。但是,步行會出現雙腳同時觸地的瞬間,跑步卻沒有,而且還會出現雙腳騰空離地的瞬間。其中一隻腳接觸地面的狀態稱作支撐期(驅動期),雙腳都離開地面的狀態則稱作非支撐期(騰空期)。跑得越快,非支撐期所占的比例就越高。非支撐期指單腳蹬離地面後、另一隻腳尚未著地的階段,又可以稱作步幅步頻是指1秒內的步數,兩者相乘即是速度。步頻在幼兒期之後幾乎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所以跑步訓練主要的著眼點就在於如何擴大步幅。


與跑步有關的肌群


若要擴大步幅,重點就在於蹬腳。小腿三頭肌會驅動踝關節、發揮推進力,但是在蹬腳以前,負責穩定膝關節股四頭肌腿後腱的作用也很重要。


後方蹬的腳會為了準備下一次蹬地而快速擺回前方。這時,股直肌髂腰肌會使髖關節屈曲,接著輪到臀大肌和股二頭肌使髖關節屈曲,股外側肌則是使膝關節伸展,以備著地。


在著地的瞬間,全身的體重與地面的衝擊都會集中在膝關節上。此時股外側肌會大力活動,讓膝關節保持適當的彎曲角度,以免因為衝擊而過度屈曲。


※關鍵字


支撐期(軀動期)

在奔跑時,單腳觸地的狀態。腳在後方蹬離地面,可以產生推進力。


非支撐期(騰空期)

腳蹬出並得到往前的推進力後,雙腳皆未觸地的狀態。這個距離越長,跑得就越快。


步幅

從腳蹬離地面後到再次著地的距離。


步頻

1秒內算得的步數。一般來說在幼兒期後,步頻就不會有太大變動。


步行與跑步的差異


步行和奔跑的差異,在於步行會出現雙腳觸地的瞬間,但跑步不會;跑步會出現雙腳都未觸地的瞬間,但步行並不會。競走比賽特別重視這種差異。


跑步時活動的肌肉


跑步的動作可以分成3 個階段,以下是各個階段會活動到的主要肌肉。不只是短跑運動,以耐久力訓練為主的馬拉松也需要鍛鍊這些肌肉。


著地:股外側肌、脛骨前肌、腿後腱、小腿三頭肌

在著地的瞬間,為了保持膝關節的輕度屈曲,股外側肌會大力活動。負責維持其他關節彎曲的肌肉也會一併活動。


推蹬:臀大肌、腿後腱、小腿三頭肌、股四頭肌

著地的腳會因為臀大肌拉伸髖關節而向後推送,小腿三頭肌則會伸展踝關節、往下蹬地。膝關節保持輕度屈曲。


支撐:股直肌、髂腰肌、臀大肌、腿後腱

蹬離地面的腳需要回到前方,所以股直肌和髂腰肌會使髖關節屈曲、先將腳暫時拉回,再讓腳伸展並往前擺出。



image

本文選自 睿其書房-邦聯文化出版《健身運動訓練理論圖解全書》一書。

不論是運動愛好者、業餘或職業選手,甚至各運動相關領域的指導人員,這本書都是不可或缺的參考指南。藉由運動生理學說明人體的活動機制,包含飲食休息與伸展,以及如何預防訓練傷害、身體保健等,全方位為運動者提供必備的基礎和理論,達到保護身體、突破紀錄、靈活運動的目標!


◎書籍資訊:https://pse.is/3bdka4

◎延伸閱讀:鍛鍊內核心肌群 長跑不受傷

◎ 更多運動資訊請見:慢跑俱樂部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