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事讓你早上起得了床?

我說的不是咖啡、鬧鐘或小孩。我的意思是,你早上睡醒思考接下來這一天時,有何感覺?你知道你想從這一天得到什麼嗎?(未必是高到看不到盡頭的生產力!)你期待這一天會發生什麼?當你稍後想到這一天,有什麼事讓這一天變得更有意義?回答這些簡單的問題時,可以喚醒內心一種非比尋常的動能,協助我們釐清哪些是我們看重的事,進而與這些事產生交集。



我問周遭朋友他們多常問自己這個簡單問題(什麼事讓你早上起得了床?),更別提問同事了,答案不外乎從來沒有或是鮮少。我成為奧運國手接受集訓期間,每天都問自己這個問題。部分是因為鬧鐘響時,我首先意識到的是,來自身體不同部位傳到腦部的訊息,叫我不要起床。我全身上下無處不痛:雙腿、背部、肩膀、臀部、手臂。我必須找到一個絕佳理由,克服身體傳給腦部的訊息,順利起床。光靠忽略這些訊息,依著習慣逼自己起床,其實並不夠。我除了得起床,還得將心理調整到最佳狀態,才能做好準備,挑戰當天精神與生理的極限,用心學習以及全力展現我的能力。



每天問這個問題已成我例行性思考,自體壇退休後,也不曾間斷。我有時候當然也不確定我的答案是否夠好,但就因為意識到這點,我才能夠開始了解為什麼,並想辦法改變。這類問題可以深入探索我們是誰,協助我們與我們現在做的事產生交集,我與事不再是兩條平行線。問問題可活化我們大腦另一個區塊,不同於鬧鐘、訓練時間、電子化日程表、清單上其他「代辦事項」涉及的腦區活動。



問自己這些問題不是替自己加油提振自信,順利完成奧運訓練,或是實現世界和平。反之,問問題是為了釐清自己想從每一天得到什麼收穫,以及怎麼做才能為周遭的世界做出貢獻。藉由與我們看重的人與事相連,主動地做出選擇,以便賦予每一天意義,而非在自動駕駛的模式下,重複著習慣。我記得體壇領袖蘇.坎貝爾女爵士(Sue Cambell)曾提醒其他領導人,「沒有人會為了KPI而起床!」倫敦商學院教授丹恩.凱伯(Dan Cable)在他的研究報告裡呼應了這句話,表示他發現「大家不會因為KPI或是賞罰而大步向前。雖然KPI或賞罰會促成小小的改變,但是人若要大步前進,靠的是崇高的目的、情感的聯繫、勇於嘗試的心態以及以身作則等等」。1



行為心理學的研究發現,想清楚什麼對我們重要,以及如何將這點連結到小我之外更廣泛的使命感,是激勵我們行動的關鍵。若你不了解什麼能激勵與鞭策你,你很難找到能讓你積極行動的工作,也不易打造積極的人生。若一開始就不知道什麼對你重要,你不易對任何一個團體或組織的願景付出全副心力。



一旦你自己回答了這個問題,想想你是否知道其他同事、隊友、家人的答案可能是什麼。若我不知道小組的答案是什麼,我絕不想和這小組合作。我不太關心隊友履歷上列出的專長和資歷,因為履歷多半透露一個人年輕時的學歷,但是若我需要和他人在一個團隊中合作無間,我想知道履歷的表面下,他們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什麼因素會激勵他們動起來,以及他們真正看重的是什麼。只有知道答案後,我們才能開始一起摸索有效的合作方式,了解彼此的差異,善用這些差異截長補短,發揮彼此合作一加一大於二的優勢。若能找出合作對象怎麼回答這個問題,能釋出強大的能量,打開建立聯繫的關卡,也是提高職場績效、強化隊友投入程度的不二法門。想清楚自己要什麼,能讓管理更上一層樓,不會只限於追求工具性的成長、效率、重組等範疇。



是什麼讓你早上起得了床?這個問題可以協助我們深入探索我們是誰,先認識了自己,然後才將目光往外看,和周圍的世界建立連結,繼而找出怎麼做可以對世界有些貢獻。

本文選自 商業周刊 《長勝心態》 一書。
一場比賽非贏即輸?非輸即贏?有次作者的划船隊獲得第一名,回到岸上時教練卻臉色不佳地說:「向我說說你們的表現」。通常我們都看中比賽結果,但如果能在賽後反思比賽的「過程」,從中找到能夠改善、強化的地方,並持續改進、精進將會是更大的挑戰。


本書帶領大家跳脫簡單的輸贏框架,透過”清楚思考、人生的目的、持續學習、與他人建立連結”的思維,讓自己在人生裡「不求常勝,但求長勝。」

◎書籍資訊:https://pse.is/3pe7cz

◎三公里跑不好?>>https://pse.is/3n8s3y

◎追蹤慢跑俱樂部IG:runir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