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促上陣 運動部恐揮空棒
中職退役球星周思齊7日點出在台灣史前博物館看到職棒傳奇名將郭源治文物的奇特現象,顯示我國體育最高行政機關敲鑼打鼓熱鬧「升格」為運動部,看似重視體壇及運動員,實則上路倉促,作為賴清德總統的競選政見,運動部組織法立法過程「先射箭再畫靶」,在「支持選手」的大帽子下無人敢擋,卻連形塑運動文化的願景和做法也沒有,這輛「拼裝車」上路後要駛向何方?實在大有疑問。
運動部組織法在去年11月1日進到立法院,委員會逐條討論階段的政院版加立委提案將近30個,顯示大家對全新的「運動部」各有想像,對政院版也有不少疑慮,但進入協商階段卻沒有什麼討論空間,就是要「推出去」。在沒人敢阻擋選手權益的大帽子下,運動部組織法最終在今年1月7日三讀通過,僅兩個多月就讓我國多了一個新部會,對比2021年在立院經過10個月才三讀通過的數位發展部組織法,只能用「神速」來形容。
就這樣,「1部1署3中心」的架構出爐,但競技司轄下多達7科,「奪牌」仍是核心,可以確定給菁英運動員的條件不會比現在差。惟全民運動拉高到「署」的位階,從組織架構卻看不出做法跟新意、願景;國家訓練中心、國家運動科學中心、國家運動產業發展中心也有淪為「三頭馬車」的隱憂。
運動部明年預計會有200億預算、300人編制,但最後會是個什麼樣的部會?此時此刻卻看不出願景和具體的方向,歸根究柢還是「為了上路而上路」所致。除了新畫的大餅虛無縹緲,重視運動文史、成立國家運動博物館等呼籲仍被忽略,而體壇既有的沉痾,比如體育班的老問題在新上路的運動部依舊不見解決方案;還有運動部和教育部如何分工協調,避免體委會時期曾有大專代表隊重於國家隊的情況重蹈覆轍,也都是問號。
運動部若要在8月掛牌,最快4月就要針對各業務的分工來編列預算,但在倉促上路的情況下,目前組織分工是否為正確的規畫,正是最大的問題所在。如果體育的老問題未解,新業務又做不出成效,運動部淪為體育署「原地升官」後的加強版,升格的意義就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