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坐」了!擺脫靜態生活,7招幫你無痛養成運動習慣

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就是久坐、少活動,還是得養成運動習慣,才能維持好肌力!(圖片來源:Getty Image)
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就是久坐、少活動,還是得養成運動習慣,才能維持好肌力!(圖片來源:Getty Image) (JGI/Tom Grill via Getty Images)

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就是久坐、少活動,能少走路就少走路,能搭電扶梯就不走樓梯,能坐著就不站;但這些生活習慣會導致身體活動量大幅降低、消耗的熱量減少,衍生出肌力變弱、肥胖等問題。你可能還沒有意識到,「活動量不足」已經是僅次於高血壓、香菸、高血糖的第四大殺手!

多坐少動、活動不足,已成為第四大死亡因子

現代醫學發達,加上現代人注重養生,莫不希望能活得更健康、更長壽。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世界上約60-85%的成人過著久坐、不動如山的「靜態生活」,而有三分之二的兒童身體活動量明顯不足。

身體活動不足已成為非傳染病中的第四大死亡因子,僅次於高血壓(13%)、菸品使用(9%)及高血糖(6%),全球每年約有500萬人死於身體活動不足;也有研究指出,每天久坐的時間累積超過10小時,失智風險增加8%;累積超過12小時,風險增加63%;超過15小時,失智風險會達到一般人的3.21倍。

調查顯示,臺灣高達65%的人沒有運動習慣

運動對身心健康十分重要,大家都知道,只是往往做不到。根據教育部體育署112年「運動城市調查」,結果顯示,疫情後國人健康意識增加,規律運動人口比例自103年以來首度達到35%,但以整體比例來看,仍有高達65%的人沒有運動習慣,離全民運動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有高達65%的人沒有運動習慣,離全民運動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圖片來源:Getty Image)
有高達65%的人沒有運動習慣,離全民運動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圖片來源:Getty Image) (lzf via Getty Images)

運用空檔、找到同伴,7招養成運動習慣

其實想要規律運動,真的沒有想像中難!根據《彈性習慣》、《原子習慣》等書以及國內外專家的建議,你可以參考以下7個撇步,輕鬆建立運動好習慣:

1.設定「小但明確」的目標

一開始目標不用設得太遠大,你需要的是製定可衡量、可實現且能夠很快完成的目標。例如:「慢跑3公里」絕對比「跑一場馬拉松」更容易執行,而「出門跑步10分鐘」,又會比「慢跑3公里」更容易。你可以先從運動10、30分鐘開始,再逐步增加強度與難度,先求有再求好。

即使偶爾覺得累、不想流汗,也可以改成更小的目標,像是穿上慢跑鞋出去散步、吹風,如果心有餘力再稍微跑起來,也算是完成一天的運動;久而久之,你就會習慣「先穿上慢跑鞋出門」,後面的運動就會自然而然發生了!

2.用追劇、看電視的空檔動一動

如果一開始真的很難擠出完整時間運動,不妨從一邊看電視、一邊做運動開始;追劇時可以做一些簡單、能夠隨時開始或停下的運動,例如深蹲、重複踮起腳尖站立或高抬膝行進,或是近期十分流行的超慢跑,初期不必太講求運動多久、強度如何,只要開始動,就是一個小成就!

3.多嘗試不同的運動

慢跑、游泳、網球、羽球、單車、重訓、快走、瑜珈、皮拉提斯⋯⋯運動種類百百種,可以一一探索各種不同類型的運動,從中找到最適合也最吸引你的最愛。如果幸運找到了,也可以藉著增加日常運動的多樣性,或每隔幾週嘗試完全不同的運動,不但可以確保體能不斷進步,還可防運動無聊,失去運動的熱情。

有些人會嘗試過某幾種運動後就認為自己沒有運動神經、不適合運動,但運動並不是為了取得成就感或是與他人比較,而是要維持身體的活動量、讓自己更健康,如果你不喜歡現在正在做的運動,不必考慮他人的眼光,就直接換一個吧!

如果你不喜歡現在正在做的運動,不必考慮他人的眼光,就直接換一個吧!(圖片來源:Getty Image)
如果你不喜歡現在正在做的運動,不必考慮他人的眼光,就直接換一個吧!(圖片來源:Getty Image) (Kumpol Pijadee via Getty Images)

4.訂下固定時間和頻率

將每週運動時間預訂到自己的行事曆中,並遵循這個時間表,讓運動成為一件你每週必做、不可變更的事情之一!根據研究指出,有定期、頻率適中的運動,更可以增加持續運動的意願與能力。

如果兩週後發現這招對自己沒有用,可以改成去附近的運動中心或瑜伽教室報名團體課,有固定的課表、知道自己已經預訂好某個時段要運動,可以增加運動的動力;甚至可以找親朋好友一起報名課程,到時間結伴一起去。

5.找到合拍的運動夥伴

很多運動可以獨自進行,但如果與他人一起運動,則更可以增加動機、樂趣,以及責任感。研究發現,揪團一起運動,可以大大增進運動的堅持和滿足感,更能面對挑戰。運動同時健身又能社交,一舉數得。

若是公司有運動社團,就可以揪同事一起去;或是找一些有相同目標的朋友(像是減重或是想培養運動習慣的人),約定好每週固定的時段一起運動。

6.善用運動記錄和追蹤工具

科技進步也為運動帶來新面貌。研究指出,使用運動記錄和追蹤工具,如運動手錶或行動應用程式,都可幫助你督促、監控自己的運動進展和成就感。對於持續運動和達到目標非常有幫助。

使用運動記錄和追蹤工具,如運動手錶或行動應用程式,都可幫助你督促、監控自己的運動進展和成就感。(圖片來源:Getty Image)
使用運動記錄和追蹤工具,如運動手錶或行動應用程式,都可幫助你督促、監控自己的運動進展和成就感。(圖片來源:Getty Image) (Witthaya Prasongsin via Getty Images)

7.培養正向思維

別還沒開始就覺得自己一定做不到。培養正向的自我對話和思維模式,可以幫助你克服困難並保持良好動機。《原子習慣》也建議,運動前要先建立身份認同,試著告訴自己:「我就是一個每週三、五下班後會去健身房的人!」

根據研究,正向思維和自我效能感可以有效促進持續運動的養成。記得常常對自己加油打氣,要相信自己一定會越動越好!

人類是習慣的動物,運動也能養成慣性

專家指出,當人們在思考其他事情時,有43%的行為都是習慣成自然、根據慣性完成的,像是一起床先喝杯咖啡醒醒腦、每天走同一條路回家、睡前滑完手機才能入睡⋯⋯等,這些行為都是經過日積月累刻畫在身體的慣性中,幾乎不必費任何心思去想如何執行;規律運動也可以向這些行為,把運動養成日常習慣後,就能靠著「自動導航」簡單地把這項目標完成!

找到自己能夠接受、適應的運動計畫後,只要你持之以恆一、兩個月,你的身體自然就會記住這個規律;一但時間到了,不運動甚至會覺得渾身不對勁、如果不運動也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事。你的努力都會得到報償,趕快動起來吧!

◤看更多運動知識◢

👉日本爆紅「空氣跳繩」高效減肥瘦全身!打破空間限制,6好處不跳可惜

👉間歇運動是什麼?間歇運動不僅減脂還能降糖尿病風險!3種適合新手的間歇運動組合

👉超慢跑熱量消耗是走路2倍!還能降低內臟脂肪、逆轉脂肪肝,5類人不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