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棒真的在打興趣嗎?

華南金控盃少棒賽冠軍戰,台東縣打擊發威,全場繳出11支安打外,投手韓碩恆也強力壓制新竹縣,最終以11比0提前4局扣倒奪勝,獲得2017第4屆WBSC世界盃少棒錦標賽的中華隊國手組訓權,將代表國家出戰世界盃少棒賽。

很多人都說,少棒目的不在成績,在於培養小朋友對這個運動的興趣    
;但,現況真的是這樣嗎?                                      

除了社區球隊之外,似乎沒有學校組隊的目的不在於成績,「培養興趣」,只是掛在嘴邊的的習慣用語。                        

不光是學校以成績為導向,地方政府更是帶頭使壞;台南市為了要拿    
全國冠軍,去年甚至把小球員送去國「進修」。                    

媒體報導,台南市長賴清德很重視,希望台南隊能在全國賽拿冠軍,    
代表參賽,去年底就讓選手到美國移地訓練。                      

頂頭上司這麼重視成績,哪個學校還敢輕忽,當然都卯起來打;什麼    
保護規範、限制都拋諸腦後、比賽贏了再說。                      

U12世界盃少棒賽,在2011年首辦時,曾規定投手不能投「曲球」、    
「滑球」,因為這兩種球路,容易對還在發育中的小朋友造成手臂傷    
害。                                                          

剛落幕的華南金控盃少棒賽,有媒體報導,雲林縣投手蔡昊峻從3年    
級開始擔任先發,現在6年級,已經會投直球、曲球、滑球、指叉球    
及變速球。                                                    

國際棒總規定不能投,但國內選拔賽為了要贏,當然什麼球都得投,    
縱使有再多規範,沒「大人」管,「偷吃步」還是很多。            

學生棒球運動聯盟禁止少棒球員在比賽中使用變化球,棒協原本也有    
同樣規定,但幾年前有教練反應,國際賽碰到稍有變化的球路就打不    
到,所以又解禁。                                              

棒協抱持理由很簡單,因為有專家認為,投手會不會受傷,和是否投    
變化球沒有絕對關係,改用嚴格的隔場限制來保護小選手。          

說到底,為了要贏比賽、要在國際揚威,「中華隊」還是必須得練變    
化球。                                                        

投不投變化球,只是冰山的一角,對小朋友傷害更大的是「打不完的    
比賽」,小到地方區域比賽,大到全國賽都不放過;教育部的規定,    
只是放在一旁看著辦。                                          

教育部曾規定,選手訓練時間每日至多3小時,比賽公假的合理日數    
,則以每學年30日為上限,另外還有每學期兩周「休養期」,要求每    
學期期末考前、後一周,不得進行訓練、比賽。                    

教育部也要求各校必須就對選手訂定最低課業成績標準,各種訓練、    
比賽要以不影響課業學習為原則。                                

這些應該自101年就開始實施的政策規定,現在成效如何?          

可能還有很多球隊根本不知道規定是什麼,反正也沒有專責單位、人    
員來督導,大家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官方曾說過,台灣基層棒球發展有三大主軸,少棒培養興趣、青少棒    
扎根訓練、青棒競技為主。                                      

目前看來,離目標還遠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