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漸進 學習將訓練當作診斷工具

image


人類的動作,以及在這些動作中伸展的身體姿勢,其實只是生物力學和動作技巧的組合。讓人們認識更多種動作,並透過完整、正常的動作幅度來表現身體控制力,我們就能讓動作控制與活動度的問題和低效率現形。


這指的是,在訓練腿或肺活量時,也要同時把診斷放在心上。硬舉不僅僅是從地上舉起重物,而是動力學的問題:你能不能在有壓力的環境下深呼吸撿起物品,並全程有效率地穩固脊椎,表現出完整的後側鍊動作幅度? 我們不需研發出一組全新的關聯動作或診斷動作,就可以了解從地上舉起東西的原理。我們只需觀察執行動作時發生的事,也就是必須了解為何要執行這個動作,還有要怎麼正確進行。


重新設定訓練目的,將訓練當作診斷工具也可以帶來其他好處。第一。這麼做比較有效率。有系統、有效率地衡量、過濾動作問題,絕對不會像海底撈針。所有能幫助我們更理解背後原理的系統或工具組都是好東西。關鍵如下:任何好的衡量工具,就算是以關連動作、非真實動作打造的工具, 都要能輕鬆調整,意思是,這個動作或運動必須能調整並應用在所有年齡、體型或技術級別的運動選手身上。這個工具還必須有針對性,能協助教練處理他在特定日期、特定選手、特定動作上看到的問題。 最後,這項工具還必須要能變動,讓教練和選手得以觀察、測量和重複進行。每天持續訓練與評估,長久下來便能讓教練和選手能夠有系統地發掘問題,著手矯正。請記得,人類動作複雜又繁瑣。將診斷和訓練流程結合起來,才能確保沒有疏漏。然而,你不可能在一堂訓練課中練到所有動作或能量系統,你也不需要在一天之內就評定、解決所有缺失。辨識問題、修正問題,加強刺激挑戰,找出更多運動缺失,這是一輩子的事。唯有這麼做,才能成為更好的運動員。


這個依當日的動作與訓練而變的模型還有一個優點:不論是範圍或練習的內容,都不會造成太大的心理壓力。一次修正一個問題,任何人都辦得到。但是,一般運動選手的功能障礙都是一長串清單。最重要的就是要持之以恆地訓練,始終面對問題。小型的、持續的姿勢修正不會花選手或教練太多時間。你的首要目標依然是訓練,而非用一堂課解決一長串功能障礙。


我還沒碰過動作控制、活動度和生物力學效率都堪稱完美的運動員。我認識的成功運動員大部分甚至還會浪費大量力矩和力量,做不出動作幅度的關鍵範圍。然而,他們依然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員。在運動員目前的訓練中插入10或15分鐘的動作修正,絕對應付得了,而且能長期維持。現代的訓練課程是種小型奇蹟,將課程內容、營養與生活方式諮詢、力量訓練、技巧指導、代謝體能訓練與活動度訓練都壓縮進短短的時間裡。在塞滿的訓練課中加入複雜又耗時的全身檢查動作與修正,只會讓人舉白旗投降, 回到消極等待問題發生的模式,同時訓練多名選手時更是如此。但是,如果教練可以為當天的動作需求設計幾個特定的修正方式(鬆動術技巧,請見第三部),就能輕鬆達成目標,選手還能將鬆動術和姿勢的改善連結在一起。運動選手的特質就是貪心又聰明: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有最大進步, 什麼都願意做,因此顯得貪心;為了改善表現或緩解疼痛,會不斷重複特定的練習與修正,因此顯得聰明。


將訓練當成診斷工具有第二個好處:把修正不良姿勢的目的從預防傷害轉為改善表現。這麼做有雙重意義,其一是讓你不要眼中只有完成任務。「我沒受傷,膝蓋也不會痛,而且我還得過奧運金牌,那我幹嘛在意傷害預防?」不過,如果你將重點放在輸出,那麼你肯定會想不斷追求更好的表現,不斷做些微調來改變姿勢、效率、功輸出、磅數和瓦數。我們的目標不只是培養出全球最厲害的運動員,而是讓全球最厲害的運動員變得更厲害。


上述都是相當重要的衡量標準,因為追求正確姿勢絕對不該破壞力量產生或功輸出。你不用在安全和世界紀錄之間二選一,犧牲其中一個。如果你想追求的是運動表現,也能順便預防受傷。如果你想了解姿勢不良背後的原因,也能順便獲得更好的力學優勢、改善槓桿,並提高力量產生的效率。舉例來說,改良過的髖部力學可以改善整體髖關節動作幅度,說不定還能讓你打破深蹲世界紀錄。若划船手能夠改善胸部伸展動作,在椅子上便能坐得更高,加強對肩膀的控制能力。要是他注意到瓦數輸出增加、時間減少,對此系統的信賴便會加深,更會自己重現這個結果。


將當天的訓練動作當成現成的持續診斷工具,還能經由其他方式用在運動培訓上。舉例來說,用一般檢測程序衡量選手的力學障礙,通常只能針對選手當天狀況。在激烈的小週期訓練、比賽或延長活動過後,運動選手經常出現組織僵硬。若能以一個完善的肌力體能訓練計畫為基礎,針對每日動作設計出兼具診斷性與活動度的內容,便能打造出不需要額外耗費心力的週期性系統。只要持續做那些能表現出完整動作幅度和動作控制能力的動作,就不會出現疏漏。我們對健身房的概念──健身房可以是什麼、應該是什麼——從此翻轉,而且是往有益的方向翻轉。

image

本文選自大家出版《靈活如豹》一書,每項運動其實都伴隨著受傷的風險,訓練過度或是錯誤的姿勢與施力點都是導致運動傷害的可能原因,除了注意動作姿勢外,更應該先了解自己身體的狀況並在訓練時同時做身體診斷,才更能調整出最適合自己的訓練方式,進而提升運動表現。


◎ 延伸閱讀:在做更強的肌力訓練前 你必須先準備好你的身體

◎ 書籍資訊:https://goo.gl/QZaCs7

◎ 更多運動訊息請見:慢跑俱樂部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