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足.專訪】為香港足球做檢測(二) 李德能:菁英盃有獨特價值

【體路專訪】香港足球總會新一份五年計劃最近獲政府答應繼續資助,這份計劃更多著墨於青訓,有指標,亦有路線圖。資深球評人李德能在他的新作《我的香港足球綠皮書》中,亦用了不少篇章討論青訓,更比對過冰島、德國、日本、比利時甚至印尼的模式和經驗,書中提出的16項建議,第一項就是建議將菁英盃「打造成香港球壇的一個特別品牌,名符其實地為球壇培養明日精英」,《體路》特別與李德能對談,探討何以在云云錦標賽之中,他會特別看重菁英盃。

理文奪得上季菁英盃冠軍。(圖:體路資料庫)
理文奪得上季菁英盃冠軍。(圖:體路資料庫)

李德能指出,這個創辦只有五屆的盃賽,今季共有39場賽事,佔球季比賽量的三分一,要捧盃,球隊需要打九場比賽,難度並不比任何盃賽低,理應是受到重視,但偏偏圈內圈外都較為輕視這項錦標,令菁英盃的上座率亦低於其他比賽。

對於這現象,李德能認為「是令人惋惜的,我認為菁英盃的獨特作用並沒有好好發揮。」菁英盃比賽,每隊在任何時間都需要有最少三名U22的球員在陣,每季就有最少30名青年球員可以有9場頂級比賽的機會,李德能強調,與高水準和富經驗的球員同場比賽是新人成長的最佳方法,「真係有錢都買唔到」。

受到肺炎疫情影響,富力R&F及愉園今年2月在將軍澳足球訓練中心閉門作賽。 (圖:體路資料庫)
受到肺炎疫情影響,富力R&F及愉園今年2月在將軍澳足球訓練中心閉門作賽。 (圖:體路資料庫)

他又指出,從前的半職業預備組之所以成為新球星溫牀,正是由於年輕球員會與甲組腳同場練習,同日同場比賽,報章的球賽預告,會注明「頭場預備組」,這就真正發揮到「預備」青年球員上甲組的作用。

李德能希望見到半職業的預備組可以復活,在成事之前,他認為菁英盃亦可以發揮類似作用。他更建議,為菁英盃爭取贊助,為每場比賽雙方的U22球員設一個專屬獎項,所需要的資源不多,但對年輕球員的鼓勵很大,亦有助公眾和球迷認識一眾新人。

他在書中有這樣一段寄語:「希望各球會真能領會菁英盃的寓意,不單將這批有潛質、有意願的年輕球員視為苖子,更加能夠珍而重之,指望早日收成,如此一來,就需要給予他們多點灌溉,多點培育,尤其是要多點機會,才能收到『春華秋實』的美滿成果。」

《我的香港足球綠皮書:李德能》

非常感謝《體路》給予機會討論香港足球的問題。寫作《我的香港足球綠皮書》的過程中,我嘗試探討了一些問題,援引了一些例子,分享了一些想法,我了解過不少成功的例子,亦由之而明白到要將香港足球搞好,實在沒有一服靈丹,必須要所有持份者一齊動手,要打造一個切合社會環境的香港模式。但願更多有心人一起努力,一起加入探討,更重要的是一起付諸行動。

有興趣的話,可以按此網上訂購。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港足.專訪】為香港足球做檢測(二) 李德能:菁英盃有獨特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