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體育》從集中式的適應體育課程走向融合|僑德國小體育課這樣做

僑德國小融合體育課師生合影

集中式特教班的孩子走入普通班,一起打籃球、玩飛盤

僑德國小上課鐘響,特教班老師林志彥帶著學生走向籃球場, 班上有腦性麻痺、自閉症、認知障礙的孩子,志彥老師一邊推著輪椅一邊指引學生集合。籃球場上,普通班的學生也整隊要開始上課,陳德和是這個班級的老師,也是這堂融合體育課的推動者之一。40分鐘的體育課,特生與普生一起進行,兩位老師設計適合所有人一起互動的籃球內容。這是特教生最喜歡的體育課,也是普通班孩子學會同理並共同成長的體育課。

特教班老師林志彥,與普通班陳德和老師,合作進行體育課。

打造運動島〞計畫啟發林志彥老師

志彥老師過去在新竹任職接觸了適應體育課程,當時體育署推出「打造運動島」計劃,新竹縣每年10月都舉辦適應體育運動會。志彥老師觀察到許多比賽項目,都是利用隨手可得的器材,再加上運動方式改良、難度降低,引起學生興趣,這一點啟發了他。因此到屏東任教後,他一邊實際施行,一邊積極參與各種相關研習營、買專書研究,希望更能幫助到特教班上的孩子。志彥老師強調,適應體育、融合體育課不僅對增加身心障礙學童運動能力,同時還能加強社會技巧。因此他透過演練、撰寫文本、反覆練習,想要打造融合體育課,卻無從實際運用,總會覺得有所不足。所幸這學期找到了德和老師,一起討論、合作,因此獲益良多。

特教班老師林志彥,與普通班陳德和老師,合作進行體育課。

德和老師雖然在普通班任教,但擁有豐富的學齡前特教經驗;加上志彥老師特教班學生有兩位就曾經給他帶過,因此相處起來更感親切有默契。他認為幼童能力普遍差不多,但越到高年級,能力落差就會拉大。因此進行體育融合教育時,對於普通班的學生,必須進行體育強弱項分析;而特教班老師也需要去了解孩子們個別不同的地方,雙方經過不斷的磨合,才能漸漸培養出默契。對此,很多前置作業不可少,首先不能標籤化特教生,因此他會要求普通班的學生反思、回饋、做學習單,想想自己什麼優缺點,而不是一開始就排斥與特教生互動。

飛盤擲遠體育課

志彥老師過去在新竹任教時,很常使用飛盤教學。他的經驗是:特教班學生經過一定時間的基本練習,就能縮小跟普通班學生的能力差距。這學期上了9週飛盤擲遠,效果不錯;另外老師們還用匹克球拍,來打羽毛球,減少反彈球的難度,孩子們打球也比較有成就感。此外,班上有名腦性麻痺生,必須坐輪椅,老師就請普通班動作較慢的同學示範打球動作給他看,開啟雙方交流與互動。

特教與體育老師如何協同教學、合作?

開始融合體育課前,志彥老師跟德和老師花了3週討論、模擬各種情況,要解決兩個問題:避免家長質疑孩子的受教權、提高普通班學生融合意願。因此前置作業包括為兩班學生心理建設、增加相處互動機會,像是指派普生到特教班說故事或擔任小天使幫助同學,或是加強校內特教宣導,讓普通班學生了解特教班同學的身心狀況。同時也在家長群組裡,解釋融合教育的意義及好處、建立同理心。兩位老師的合作模式,也會隨著課程內容以及同學們相處狀況,滾動式的調整和修正,以達到最好的效果。

志彥老師強調融合體育課不只強調運動本身,體育知識、社會技巧、同理心和合作學習都是重點。一般孩子出生後就一直在學習社會技巧,但是有認知障礙的孩子需要靠「類化」課程不斷練習。志彥老師舉例,一次融合體育課,普通班同學間發生衝突、互相推打。當德和老師正在協調時,一名六年級的自閉症學生無法判斷時機是否恰當、不斷舉手想表達「打人是不好的」。由於自閉症孩子對當下情境的理解有困難,老師必須機會教育,告訴他表達的時間和方法是應該要做修正的。因此回到課堂上,這個例子就會再被提出來檢討,讓學生們了解下次如果再遇到這樣的情形要怎麼面對。至於如何引導普通班學生,德和老師認為「相處」非常重要。如果沒有相處,彼此除了不熟悉,同時也會跟對方產生不正確的期望。

老師的建議與分享

台灣都會區已有很多學校進行適應體育,但在枋寮,有這樣概念與人力的學校仍很少,志彥老師希望有機會能讓更多學校的校長、主任等行政端長官知道他們正在做這樣的努力,進而獲得更多協助,提供適合的場地、器材,還能鼓勵普通班老師一起合作。目前僑德國小特教班7人中有2位腦性麻痺生,2位自閉症,3 位有認知發展障礙(intellectual disability),兩位老師只想種下一顆種子,給想要推動適應體育的學校和老師一個鼓勵與精神上的支持。

德和老師的建議是:老師一定要具備特教知能,不論是體育老師或普通班老師,一定要上過相關課程,不然會有很多恐懼、疑慮和想像空間。普通班的老師必須先積極與家長和學生溝通,把普特融合的優點讓他們知道;不要一開始就進入主題,先讓普班特班熟悉彼此,循序漸進;在過程中多讚美、鼓勵普通生,這樣他們回家也會把好的回應傳達給家人。目前兩位老師都得到很多學生和家長正向的回饋,學生期待每週一次的融合課、兩個班級之間的互動變得頻繁且熱絡。在這樣良好的互動循環下,老師們繼續努力的動力更大,也盼以此經驗分享鼓勵更多學校和老師推動融合體育課,提升整個教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