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書展2023觀察:國安法紅線下的下架書、敏感書與新主流

。

香港書展25日落下帷幕。一年一度酷暑下的大型活動,灣仔會展再度熱鬧起來。

今屆是疫情通關後的首次,主辦單位香港貿易發展局表示,一連七天展期有近百萬人入場,其中一成是旅客。

記者分別於平日下午和周末晚上進場,感覺人潮都不及疫情前,倒是家長忙於為子女購書、學生趁暑假結伴同行等情境,回復到昔日的畫面。

「氣氛好像沒那麼熱烈,但整體上和以前沒有太大分別,主要的攤位還是那些。」今年21歲、不願具名的讀者E小姐告訴BBC中文。

「不過都是表面上吧,所有人都知道裏面已經變質,大家只是被迫如常,有種傷感。」

E小姐是主修歷史的大三學生,每年都逛書展,較留意文史哲和藝術書籍。她說以前書展有許多關於香港民主發展和中國歷史的作品,最深刻有一年買過前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在獄中撰寫的《獄文字》,這類書籍已幾近絕跡。

「以前周圍都是,你經過就看到,買也不會怕。現在是根本找不到,在公眾視線中消失了。如果少了人髮行,少了渠道買,就越來越少人會留意這些東西,我自己也比以前少留意了政治。是很可惜,但也沒辦法。」

。

這是國安法實施三年以來的第三次書展,有讀者認為越趨「和諧」。

年年逛書展的50歲讀者黃女士也感受到明顯變化,她說以前一進場就會看到政治諷刺漫畫,如今不復存在。

「其實那些書也不是反你(政府),只不過是社會上發生了一些事,大家拿來罵一下、笑一下、鬆弛一下。現在這類書沒有了,對讀者來說選擇少了。」

她說今年來書展,主要是好奇「還有什麼可以買」,看到少數「敏感書」,包括前立法會議員吳靄儀的散文作品,就二話不說買下。

「買到多少就買多少,買回家珍藏。有些東西以前理所當然,到沒有了就想有。」

未設「禁書清單」?

。

「下架書」成為今年書展的焦點。

近月,港府康文署轄下的香港公共圖書館以「清理違法或國安」書籍為由,下架數以百計館藏,主要是政治類和歷史書籍,但也有民主派人士出版的非政治作品,包括遊記、愛情小說和文學評論。有報道指,教育局官員巡視學校圖書館時表示,作家魯迅的著作應下架。

在這種政治氣氛下,貿易發展局在今屆書展記者會強調,不會預先審查書籍,亦無「禁書清單」,只要符合香港法律均能展出。

記者在書展現場所見,只有極少數書商出售圖書館的下架書。其中小型出版社「藍藍的天」是最高調的一家,在當眼處擺賣吳靄儀多部遊記和散文集,以及資深傳媒人區家麟的三本旅遊散文集,甚至邀請區本人到場簽書。

。

「這兩本書十幾年前出版,為什麼十幾年後突然間說有問題呢?我只是在做一直在做的事,沒有改變過做法。」藍藍的天出版社總編輯伍自禎對BBC中文說。

他強調,圖書館下架不等於相關書籍違法,促請政府盡快公布審查結果,把沒問題的書籍重新上架,又認為書商不應過度自我審查,他在書展賣下架書並無收到任何警告。

「我們明知道頭頂有把刀,不會硬要超越那條線、搞對抗,但也不要自己把紅線拉到地面那麼低,令(出版)空間越來越收窄。」

另一家出版社「CUP媒體」也展出數十本吳靄儀書籍,主要是分析金庸小說的文學評論。

「這些題材不敏感吧,加上不是我們自家出版的,是寄賣,我看其他書商賣都沒事,那應該沒問題吧。」負責人陶培康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說。

。

但記者觀察到,有關書籍是擺放在攤位內側的一小格書櫃,若非刻意尋找,一般讀者很難察覺到。陶培康承認這是刻意的安排:「我不敢太張揚地擺出來,始終不清楚紅線在哪。」

他透露,其出版社另有十多本書籍早前遭公共圖書館下架,在這次書展均無出售。 「有部分只是講愛情,我覺得完全是無辜,但誰知道他的凖則呢?貿發局說沒有審查,但如果有人投訴,會否秋後算賬?」

去年,「有種文化」、「山道文化」及「蜂鳥出版」三家書商遭貿發局拒絕參展申請,局方指不評論個別事件,惟外界猜測是因為出版過「反送中」運動書籍或曾遭投訴涉違國安法。

「很多書現在不能賣,當然會影響我們的財政收入,但為了保存公司,為了明年還能參展,都只能夠自我審查和盡量低調。」陶培康說。

暢銷的香港情懷書

.
.

在模糊的國安法紅線下,不少香港的出版社都要「去政治化」,不再觸碰敏感題材,轉為出版本土文化書籍。

陶培康表示,其公司今年最暢銷的自家出版書籍分別是飲食散文《味緣香港》和繪本《香港巨大化動物vol.1》,兩本都是關於香港文化。

「同類作品如果十年前出,肯定沒那麼好賣。是現在這個社會氣氛下,香港人有種很強烈想要緬懷、保育本土文化的心態,所以這兩年最有市場都是這類書。」

讀者麥先生就在獨立書店參展商「界限書店」的攤位,一口氣購入三本香港文化書籍。他說幾年沒來書展,今年很明顯到處都是這類型的書籍。

「我覺得是因為香港變得越來越陌生,很多東西正在或已經消失,有一種集體的情緒是隨時要和香港說再見。」他對BBC中文說。

「即使我不是要移民,也有這種感覺,所以很想留住一些東西,用相片、文字去紀錄這個城市。」

「習近平專區」

,

香港書展的變化,也體現在空間編排上。

今年讀者一進場館,率先映入眼簾的是第一行的「內地出版」專區,展示大量「政治正確」書籍,包括今年首發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2023 版)》及習近平近年的「足跡」系列圖書繁體版。

資深讀者黃女士表示,進場時嚇了一跳,「以前不會那麼紅那麼左,覺得很可怕」。大學生鄒同學則質疑「這些書可以賣多少本」。

24歲讀者鐘先生經過該區時拿出手機拍影片打卡,他說印象中內地書籍「以前只會在一個角落」,認為今年特別搶眼。 「他有自由放在這裏賣,但這些都是政治宣傳,真正想了解中國的人不會看。」

。

內地遊客劉小姐受訪時,則一臉疑惑地問:「一直都這樣的嗎?我沒想到一進來就看到這些政治性的書。」

她在深圳任職小學語文老師,今年首次到訪香港書展,主要想感受不一樣的閲讀氣氛。她說習近平書籍之多讓她大感意外,「能感受到內地對香港的作用力,政治對這裏的影響還是挺大的」。

除了內地專區,今屆場內的中央區域也設有多個展覽攤位,例如中國文化和旅遊部駐港機構亞洲旅遊交流中心推廣「文化絲路之旅」,由全國政協副主席、前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成立的團結香港基金,也在展位推廣「一帶一路」國策。

「國安法下,書展少了某類書和某些書商,大會就用另一些東西填補位置。」讀者麥先生道出他的觀察。

參展多年的出版人陶培康則認為,現在賣書的越來越少,做展覽的越來越多。「這樣下去,讀者越來越覺得沒東西好看,未來幾年都很難回復到以前年年破百萬人入場的規模,書展已經不可能回到從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