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B/正義鷹大俠】黑暗甬道裡的巨大存在:「首府制裁者」Frank Howard(下)

文/正義鷹大俠(訂閱《MLB星系》,享受更多MLB專業好文)

「他就算是觸擊,看起來也像是能把球給點出全壘打牆外。」——美國老牌運動媒體《運動畫刊》

Frank Howard。(MLB Photo by Matt McClain/The Washington Post via Getty Images)
Frank Howard。(MLB Photo by Matt McClain/The Washington Post via Getty Images) (The Washington Post via Getty Images)

拒絕NBA的兩米巨漢

出身俄亥俄州普通家庭的Frank Howard父親是機工、母親則是家庭主婦,但他在運動方面的天賦卻一點也不平凡。身高破200公分,大學時期棒籃雙棲,且兩項運動均入選全美大學隊。籃球場上曾寫下單役抓下32個籃板球的聯賽紀錄,大三那年平均每場得分20.1,優異表現因而獲得美國職籃NBA費城勇士隊(今金州勇士)青睞、於選秀第三輪21順位指名。但他卻提前以10萬8千元美金、相當於今日120萬美金的簽約金加盟洛杉磯道奇隊,選擇專心追逐棒球夢。

選秀完被指派到B級小聯盟(約今日的低階1A)不久,Howard便證明小廟容不了大佛,129場出賽掃進37轟、116分打點,季末旋即獲得上MLB見習的機會。隔年即使跳級從2A出發,宰制力仍絲毫未損,在2A和3A合計出賽139場、貢獻43轟126分打點,被知名媒體《Sporting News》選為年度最佳小聯盟球員,也再度證明自己的火力已是準大聯盟等級,奈何上一軍的機會依舊有限。

1960年,職棒生涯邁入第3季的Howard終於迎來轉機,5月中旬就被叩上大聯盟,且自此站穩一軍。到季末繳出23轟、77打點的不俗成績,並以壓倒性優勢榮膺國聯新人王。可惜這個肯定並未帶來更多機會,有鑑於當時道奇隊兵強馬壯、正邁入7年內3度贏得世界冠軍的巔峰期,Howard的登場數因此遭限縮。加上1962年繳出身披藍衫軍最佳的31轟後,火力輸出連跌兩年,即使1963年世界大賽第四戰炸裂全壘打助道奇封王,但球團礙於投手群傷兵頻繁、亟待補強,仍決定於1964年季後將年方28歲、角色定位不明的Howard,透過一筆7人大型交易送到華盛頓參議員隊。

Frank Howard經打擊之神Ted Williams指導後,變身「完全體」的「首府制裁者」於焉誕生。(Photo by Bruce Bennett Studios via Getty Images Studios/Getty Images)
Frank Howard經打擊之神Ted Williams指導後,變身「完全體」的「首府制裁者」於焉誕生。(Photo by Bruce Bennett Studios via Getty Images Studios/Getty Images) (Bruce Bennett via Getty Images)

大放異彩

移籍至甫成立4年,且過去戰績不是在美聯墊底就是倒數第二的參議員,Howard上場的機會顯著增加。不過前一年在道奇打擊率、OPS值雙雙驟跌至生涯完整賽季新低的陰影仍在,即使整體火力反彈,轉隊後全壘打數卻連2年持續退步至18轟。所幸來到華府的第三季總算回春,生涯第二次單季開轟數突破3字頭、來到36轟,1968年則在選手時期曾是重砲手的新任教頭Jim Lemon調教下縮短揮棒路徑並改用較重的球棒更上層樓,最終擊發44轟、初嘗明星賽滋味,也首度戴上美聯全壘打王桂冠。

縱使長程砲火驚人,但長期困擾Howard的高三振率並未消失,除了連7年被三振數破百,1967年甚至吞下近4年來聯盟最慘的155K。所幸此時救星出現,聖堂級「打擊之神」Ted Williams接掌參議員隊兵符,在他指導下,Howard的被三振數顯著減少、被保送次數則翻倍增長,變身「完全體」的「首府制裁者」於焉誕生,短短4年內便狂炸172轟、432分打點,3度突破單季40轟且拿下兩座全壘打王。1968年起連4季入選明星賽,1969年、1970年躋身MVP票選前5強,足見人氣與實力兼具。1971年他也連莊敬遠保送王,儼然當時美聯眾家投手最畏懼的存在。

效力道奇隊時期因姓氏的前兩個字母和高挑粗獷外型,而被以知名西部片性格影星John Wayne飾演的電影男主角名字「Hondo」作為綽號的Howard,雖然靠著兇猛火力進化為「首府制裁者」,抑或被人以巍然高聳於華府天際線的著名地標「華盛頓紀念碑」稱呼,但他絕非毫無缺點。因體型大隻以致腳程遲緩外,守備能力也僅中下程度,就連生涯後期有所進步的選球紀律,都不免被恩師「打擊之神」拿來說嘴。

「當年有個工作人員正在向遊客解說(主場)RFK Stadium外野座位區那些漆成白色的椅子,就是我大號全壘打的彈著點。」1981年受訪時Howard憶道:「沒想到Ted卻突然回過頭、對著那傢伙說:『但剩下所有漆成綠色的椅子就代表他被三振的次數。』」

Frank Howard之後也曾到密爾瓦基釀酒人、西雅圖水手、紐約洋基、紐約大都會、坦帕灣魔鬼魚等球隊執教。(Photo by Mitchell Layton/Getty Images)
Frank Howard之後也曾到密爾瓦基釀酒人、西雅圖水手、紐約洋基、紐約大都會、坦帕灣魔鬼魚等球隊執教。(Photo by Mitchell Layton/Getty Images) (Mitchell Layton via Getty Images)

傳奇不滅

走過全盛期,Howard在球隊改駐德州、改名為遊騎兵的1972年打擊大幅下滑,儘管西遷前參議員隊的最後一轟、以及遊騎兵的隊史首轟皆由他締造,季中仍被交易至底特律老虎。而隔年整體火力雖未持續退化,但出賽機會銳減的Howard季後依舊遭球團釋出。之後雖轉投日本職棒太平洋俱樂部獅隊(今琦玉西武獅),無奈出師未捷,日職例行賽初亮相即因揮棒導致背部受傷,自此揮別選手生涯。

一如多數離不開棒球的選手,退役後Howard持續在教練職務上貢獻所長,執教過的隊伍包括密爾瓦基釀酒人、西雅圖水手、紐約洋基、紐約大都會,和尚未改名為光芒的坦帕灣魔鬼魚隊,期間橫跨1970至1990年代。1981年和1983年甚至接下聖地牙哥教士隊和紐約大都會隊帥印,可惜這兩個賽季都沒帶滿(註),合計留下93勝133敗的難堪紀錄。

2009年,從蒙特婁搬來華府第五年的華盛頓國民隊在主場樹立起3座選手雕像。有別一般球團設置隊史傳奇球星雕像的慣例,在地資歷尚淺的國民決定挑選3名在不同時間軸線上對於華府深具意義的傳奇進駐,當中兩人分別為活躍於20世紀初期的初代名人堂成員「大火車」Walter Johnson;以及20世紀中葉主場根據地之一位在華府的球隊Homestead Grays成員、外號「黑色貝比魯斯」的黑人聯盟神話Josh Gibson。能夠與生涯豪奪417勝的Johnson、以及據傳球涯扛過千轟的Gibson比肩並陳,Howard對於華府當地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即使歸返棒球天國,相信他鮮明的形象仍將恆久烙印在所有球迷心中。

註:1981年賽季因球員罷工只打110場,1983年Howard則是季中才接掌球隊。

延伸閱讀:黑暗甬道裡的巨大存在:「首府制裁者」Frank Howard(上)

【Yahoo運動專欄】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關注更多MLB◢

【MLB專欄】從大谷翔平投入自由市場,淺談合格報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