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L行銷思維,是正確還是荒繆

2017-18 SBL超籃例行賽第二周在台北和平籃球館迎來「台銀主場周」,台銀砸下重金「行銷主場」,球團自己三天三場就買了8500張門票,其他行銷宣傳活動配套預算不計在內,光是台銀自己買票就花了210萬。

台銀本周在和平籃球館有三場主場,比賽氣氛確實因為砸大錢投資,買票送票動員,加上活動、有吃有喝有獎拿,場內場外熱鬧非凡,跟以往SBL例行賽氣氛大不相同,台銀三戰每場至少都有超過3000人以上觀戰。

台銀球團很辛苦很用心肯投資,值得鼓勵,SBL需要投入更多行銷宣傳,擴大投資服務球迷,這也是必須要做的工作。只是過去14年,SBL並沒有真正投資,把市場、產業、球迷服務當一回事去做。

現在問題來了,台銀這樣的投資、行銷、砸錢,自己買了六、七成以上門票撐場面,動員2000-3000人炒熱比賽氣氛,這樣的行銷思維和市場推廣,是正確還是荒繆?是為籃球產業市場打基礎,還是搬磚頭砸自己腳?令人錯亂。

初估,台銀玩一周三場主場周的預算,至少超過400萬,再打個八折,至少要花上320萬,如果一支球隊一年玩個三周主場,每支球隊一年至少要多花一千萬。

台銀、台啤是公營事業單位,預算年度編了就OK,賺不賺,並不重要。對私人企業球隊來說,一季如果玩三周主場要花上1000萬,這樣的投資、預算、投報率、市場效果究竟多少?那是需要去計算和計畫,私人企業球隊花的是老闆、企業自己的錢,不是像台銀、台啤花政府的錢,編了預算砸下去就沒事。

如果一場比賽進場是4000人,其中有3000人是球團自己買票動員進場,這樣的行銷、戰略、手法,真的能挽救SBL和台灣籃球產業,打造SBL和台銀籃球隊品牌價值?我是很懷疑。

我並沒有要澆台銀和SBL冷水,我一向支持球團,支持SBL,支持台灣籃球,但我一直認為這種主周場認養行銷,球團自己買票、砸錢、送禮、動員,做出場面和熱鬧的「主場認養」行銷手法是很愚蠢的行為。

甚至可能是慢性「自殺」。

球迷需要的是什麼?一是很棒的場館,不要跑來跑去,移來移去,搞得大家都不清楚比賽地點和狀況,二是精采的比賽,球員要拚、技術水平要拉上來、比賽要有競爭力,三是看球星,塑造球星,四是現場有吃有喝有玩有服務,賓至如歸最重要,同時可買點好商品回家,五是得到感動,以上的一切塑造令球迷感動氛圍,六是宣傳細節和管道,官網和官方社群、IG無孔不入的服務和最新資訊最重要。

主場周的認養,台銀光是一周三場主場至少砸了300-400萬,但真正被吸引的球迷有幾個?真正被服務到的球迷有多少?SBL總體行銷、宣傳、官網、社群、商品、服務還是幾近於「零」,這一周來看球的球迷,以後還有多少人願意自己再買票進場看球,享受比賽…。

動員沒有不好,可以擴大感染力和參與,但每場比賽球團自己要買3000張票來送,那就有點「走回頭路」,還要砸大錢送禮,滿足動員球迷,這對市場、品牌、形象、培養球迷、宣傳來說,那是貶值,沒有加分。

我還要再想想,SBL這種主場周的認養,球團自己買票動員、瘋狂大方送的「遊戲」究竟能這麼玩下去嗎?能玩多少次?可以玩多久?這麼玩真的叫做市場推廣和行銷?

 

看了這篇的人也看過…

風雨無阻算什麼!大風雪下照樣開踢的美式足球
學員害羞內斂 王建民、陽岱鋼多互動拉近距離
中華職棒/陳金鋒代言《天堂M》 跨世代的象徵
SBL行銷思維,是正確還是荒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