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籃球文化的改變

談起台灣近十年來,甚至是近二十年來籃球文化的改變,我不由得說說我的感想,這期間包括了我的求學以及職場生涯,我從球迷成為媒體人再到專欄作家,看著國內籃球文化的變化,我有了一些看法。

當我踏入Nike Taiwan Camp時,我看到Nike為了培育優秀選手,邀請將近70名頂尖的高中籃球員,接受來自美國與台灣的優秀教練們細心的指導,對於基本動作的要求讓參與的學員收穫頗豐;

當我看到的來台灣參加Nike打出名堂活動的DeMarcus Cousins大中鋒親自為學員們示範並且給予建議時,特別是針對幾名優秀的大個子球員時的訓練,我想親身示範給予學員們的啟發肯定不少;

對了,彰化高中張師碩同學用英文提問並且與DMC互動的那一段,給了我,以及許多球員的啟發好多,原來球可以打好,功課可以顧好,英文還可以學好,如此跟NBA球星交流是零阻礙;

當我踏進Nike All Asia Camp,看到我們的球員與亞洲其他國家球員一較高下時,我內心是激動的,尤其是當我看到高國豪與曾柏喻合力幫助球隊逆轉取勝時,我對他們的表現感到驕傲,高國豪連續兩年入選最佳五人,曾柏喻連續三年入選明星賽,還有孫思堯的表現贏得拼命三郎獎(Hustle Award),他們證明了一件事情,就算提升到亞洲舞台,台灣籃球一樣有競爭力;

當我參與上海籃球論壇,看到艾力克斯,王非教練,郭士強教練,黑人陳建州等人,暢談這二十年來籃球文化的改變,當下的我感觸良多,記住籃球帶給我們最初的感動是為了榮譽,而不是為了名利;當我看著去年打出名堂三名MVP,李觀洋,黃律堯,吳松蔚等人談著去年參與活動的心得以後,我內心是悸動的,那是一種看著他們為籃球付出,無怨無悔,甚至得做出犧牲的感動。

時代考驗球員,球員創造機會,機會帶給大家更多的希望,不是嗎?

首先,從旅美球員增多,甚至年齡偏小說起:其實更早以前,台灣就有球員赴美求學,但情況不像這幾年這麼普遍。從陳信安、田壘挑戰NBA,他們的圓夢是挑戰職業籃球再到吳岱豪、張宗憲、莊宗勳、周儀翔、胡瓏貿、陳盈駿等人的大學求學,更遑論吳永盛、東方譯慷、陳振傑、王律翔、林庭謙、孫永成、孫立成、林秉豪等人,高中階段就赴美,年齡偏小是明顯的趨勢,從高中畢業赴美到現在國中畢業就去,我們一再看到懷抱籃球夢想的學子啟程,他們要的不光是學習更完整的籃球訓練,更紮實的籃球技巧,還有更嚴苛的學業要求,除了球打好,書也要打好,不管是否取得美國的大學學位,但總會經歷學業的成績要求,這對於球員而言,Nike所提供的資源受惠的層面不亞於籃球技術的提升,這甚至對未來長遠的發展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當然,上述好幾位都參加過Nike Taiwan Camp,甚至是Nike All Asia Camp,早早就跟亞洲其他國家的年輕球員有過交流,這於國內籃球或是他們本人都有不小的幫助。

其次,比賽形式的多元,從三對三,五對五,再到”打出名堂”活動,我看到有越來越多機會讓球迷同好可以參加。以前是人找一找,報名打比賽,要交報名費,打贏了就可以得獎;但現在是報名參加活動,不是繳報名費,是比看誰比較能表達個人的籃球故事以及喜愛籃球的訊息,並從中得到打出名堂的機會,踏上機會難得的籃球旅程。近二十年,籃球運動在台灣的發展超乎想像,以前的資訊接受是單向的,而且管道少,可能就是報章雜誌,電視轉播等,現在隨著網路發達,甚至可以自己找到籃球訓練影片,並藉由臉書,臉書粉絲專頁,Line等社群媒體平台得知更多,更新,更多樣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