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挑戰的應變與準備

攻上天堂路前 有哪些注意事項

「為什麼總覺得自己使不上力?」

攻上武嶺的途中,你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其實,除了選手們的肌力與間歇能力,選手們的肌耐力表現,為整場挑戰的成敗關鍵。不僅考驗自身的運動能力,只要來到海拔1,600公尺以上,低壓、低氧的環境,就會開始對人體產生影響。在安靜心跳上升、最大心跳下降的情況下,運動強度比正常情況更高,勢必無法施展最佳的運動表現。



 從運動科學的角度出發,我們採訪到文化大學運動教練所的運動生理博士沙部‧魯比(以下稱沙部),他以運動生理學與自行車選手的實戰經驗,和我們分享攻上天堂路的注意事項。

 
要點一:急性高山症即刻反應
首先,當我們出現頭痛、噁心、嘔吐、呼吸困難、過度換氣與暈眩等症狀時,可以開始自主評估,假如症狀輕微,身體尚有自主調節的能力,不過一旦出現影像重疊、模糊的症狀,可能是腦水腫的症狀;嚴重的咳嗽、呼吸困難、氣喘等症狀,是可能是肺水腫發生的表症;如有以上症狀,建議尋求進一步的醫療協助,並且直接下山。


註:判別急性高山症,可參考露易絲湖自我評量

 沙部和我們分享,急性高山症的起因與體能優劣無絕對關係,只能用體質與發生機率來解釋,根據統計,在海拔2,000公尺左右,高山症的發生機率為百分之12,不過到了3,000公尺以上,這個數字就暴增至百分之42,台灣最高公路的海拔高度,正好落在這個區間。

「為了確保挑戰成功,我可以自行準備藥物嗎?」提醒大家,高山症的藥物屬於處方用藥,使用前需要專業醫療評估與診斷後方能使用,錯誤的使用方式不僅對運動表現沒有幫助,更可能導致四肢麻痺、暈眩、血壓急速下降或休克的症狀,不可不慎。

 


 

 

要點二:高海拔環境嚴防脫水
雖然山區的天氣寒涼舒爽,但身處低壓的環境當中,容易發生脫水的情況,不少車友賽前有補充咖啡因飲料的習慣,雖然有提升運動表現的效果,不過利尿的特徵恐加速脫水的發生,控制飲用量是比較好的作法。

此外,由於高地環境下身體對醣類的使用率增加,足夠的碳水化合物補給是必須注意的環節。身處高海拔的低氧環境,促進體內的自由基產生,加上紫外線的影響,沙部建議我們,不妨騎乘途中能補充維生素C與維生素E,而茶飲、咖啡、及含咖啡因的能量補給品,應該慎選為宜。
 


 

要點三:高地訓練的時間要足

「備戰武嶺,高地訓練會不會有幫助呢?」
沙部認為,高地訓練固然有效,不過高地適應時間如果在1週以下,且在毫無規劃與目標下前往高地環境進行訓練,很難達到高地訓練的預期效果;不但可能沒有幫助,且在還沒達到預定高地低氧適應前,打破體內的酸鹼平衡、影響睡眠品質、造成體內氧化壓力增加、脫水、減少平地日常訓練的強度,而影響自身的競賽表現。

 


 

「那麼有心訓練的選手,可以怎麼做呢?」

沙部建議,較有效率的作法是以 “living high- training low (高住低練法)” ,採連續2~4週的方式進行,也就是在平地進行訓練,休息與睡眠轉移到高山或低氧環境至少8小時,來適應低氧環境。會選擇這樣的方式,是因為在長期高海拔的訓練當中,因低氧環境引發換氣頻率增加、乳酸增加、心率增加與最大攝氧量下降,都不利運動訓練的強度,且可能因低氧導致肌肉蛋白分解等問題產生,這些因素讓車手無法達到運動訓練的最大效益,正因如此,在平地的職業選手,也會使用低氧艙/帳來營造近似高山的環境。假如你的時間有限,賽前幾天上山適應是沒有效果的,不如和我們一起快去快回吧!

最後,沙部也建議車友,練習騎乘連續的爬升路段,或增加爬坡間歇的訓練,可幫助爬坡使用的肌群適應;如能學習站姿與坐姿交替的方式,以及坐姿騎乘時多種坐姿位置的交換(坐墊前、中與後方位置),能避免單一肌群的過度疲勞,並學習緊繃肌群的放鬆,這些作法,均有助於提升騎乘表現。

再者,公路騎乘時應注意前方與後方車輛,避免碰撞所造成的意外,不應埋頭苦幹,應該眼觀四面、耳聽八方,提高騎乘警覺性;尤其在進入彎道時,更要提高危機意識,加倍留心往來的車輛,才能快樂出門,平安回家!

★ 華文最大自行車網站單車時代,提供國際新聞、台灣熱門活動、經典賽事、專業維修保養知識、特色人物車隊專訪、新品搶鮮看、產業快訊:http://cyclingtime.com/tw/
★ 收看即時訊息
1-加入【單車時代】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yclingtime.tw
2-加入【單車時代】WeChat(ID搜尋=cycling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