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牌夢畸形 選手變運動機器
中國時報【劉屏╱華盛頓廿四日電】 七歲開始成為跳水儲訓選手,除了訓練、吃飯、睡覺,其他一律禁止。整整三年,父母不得探視。這一切的犧牲,為的是奧運金牌。不談運動樂趣,只把運動當作一切,這是大陸選手的現實寫照。 最新一期《時代》雜誌是倫敦奧運專輯,用了不少篇幅探討已成畸形的中國金牌夢,重點在女子舉重及男女跳水。北京天壇,時代採訪女子舉重訓練,五十八公斤級的李學英是世界錦標賽冠軍,志在奧運金牌。記者寫道,和李學英握手時,「她的手粗糙得就像砂紙」。談起首次邁向奧運殿堂,這位河南農民之女沒一絲憧憬,而是「滿腦子都是舉重」,因為「不能讓教練失望,不能讓隊上的領導失望」。 文章說,對這些選手而言,運動不是愛好,而是職業、生活。每天六點半起床,晚十點就寢。規律的作息中,包括愛國主義教育。選手、教練、保健員,儼然是個大家庭,因為選手最遲十一歲就開始運動生涯,此後就幾乎沒有個人時間。 曾獲雅典、北京兩屆奧運金牌的劉春紅,征戰世界各地,最喜歡的地方是巴黎,因那是她唯一旅遊過的地方。只有一天空閒,所以她沒機會登上艾菲爾鐵塔,還好照了張相。 教練許敬法說,中國女子舉重強,是因「我們一道努力,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努力」,且「何時起床就寢,如何訓練,吃什麼,如何思考,全都由隊上領導定」。 文章說,中國派員到鄉下尋訪有潛力的選手,因鄉下的父母比城裡父母願放人;且鄉下孩子肯吃苦;另一原因是鄉下孩子的手、腳大,爆發力強,適合舉重運動。文章最後表示,與他國相比,中國運動員欠缺對運動競技的熱情。而沒有熱情,又怎算得上是真正出類拔萃的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