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專欄/李亦伸】NBA數據戰力分析,意義有多少?

Milwaukee Bucks' Giannis Antetokounmpo tries to drive past Houston Rockets' James Harden during the second half of an NBA basketball game Wednesday, March 7, 2018, in Milwaukee. (AP Photo/Morry Gash)
(AP Photo/Morry Gash)

看了很多年ESPN「高度」數據分析戰力+排名,我一直認為「意義不大」,而用的很有限。這是我個人偏見和對籃球的理解。

「高度」數據分析不能說都沒用,但真正派得上用場的並不多,真正具有意義的呈現也很少,通常這些「高度」分析都「過度」,失去太多籃球本質。舉兩個最常見例子:

第一、球員場上「正負數」: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某個球員在場上是-18,或者是+6,這代表的狀況是,該名球員在場上時,球隊是處於領先或落後情況,如果是+6,那表示該名球員在場上時,球隊得分是+6,顯示他的場上作用和對球隊的貢獻。

這當然非常不精準,因為球員功能性、臨場發揮都不同,上場角色、定位、球權不同,而且場上其他四名隊友的表現和狀況,任何人都無法控制。

第二、球員「效率值」:球員效率值( PER)比正負值稍好,至少能呈現球員在場上的功能+作用,以及個人的發揮。NBA史上球員效率值最好的是喬丹(Michael Jordan)和詹姆斯(LeBron James),這兩名球員也是史上最偉大兩大球星,因此球員效率值比場上正負值更有參考價值和作用,更接近真實和籃球。

不過,數據統計分析還是用個人攻防數字+上場時間+球員輸出貢獻去歸納分析,像金州勇士後衛柯瑞(Sephen Curry)上季季後賽被暴龍「一釘四區域」防守伺候,或者是大半數以上對手在一過半場就進行包夾壓迫,或者一遇上擋拆就全面對球對人壓迫的防守,這種牽制力、被壓迫層度和給團隊、比賽帶來的影響,數據是呈現不出來的。

籃球跟棒球運動本質和風格、節奏不同,棒球數據分析可以呈現更多接近比賽和棒球本質的真實面,但籃球太多不可能。

ESPN新賽季NBA戰力排名數據分析又出來了,西區排名是:1火箭、2金塊、3快艇、4爵士、5湖人、6勇士、7小牛、8拓荒者,沒有馬刺。東區排名是:1公鹿、2塞爾蒂克、3:76人、4魔術、5暴龍、6熱火、7溜馬、8籃網。

這是ESPN數據專家Kevin Pelton每年季前大作和重要例行公事。不管你信不信,我是不信。上季季前馬刺也被ESPN評估無法打進季後賽,馬刺最終取得48勝西區第七,季後賽第一輪「搶七」失手,把第二種子金塊嚇出一身冷汗。

這也是我一直認為,金塊例行賽戰績會很漂亮,但季後賽競爭力不如預期關鍵,這是數據呈現不出來的「知識和籃球」。

馬刺還是能打進西區季後賽,估計就是在5-7名。小牛很難,拓荒者也不會這麼軟。東區ESPN小看籃網和溜馬,高估魔術、暴龍。

數字是沒有生命的,籃球富有生命力和創意+節奏,而且現代籃球更難用「數據分析」去找到答案和解讀比賽。

數據分析可以做為某些參考,比如:戰術修正、球員訓練調整,以及球員角色定位,但如果用數據去做為排名根基,決定球員上場時間和效率,甚至做為輪換、交易依據,那大多會是「死路一條」,意義不大。

這也是為什麼教球、練球、戰術、籃球理論,人人都能研讀、進修、鑽研、侃侃而談,但真正執教能力、戰績、團隊和籃球智商,更重要的是執教魅力,並不是展現在你對戰術、訓練、先進方式有多少理解和進修,而是在執教能力、應變、用人調度、溝通和凝聚力。

籃球數據真正有意義、能用的真的不多,「過度」分析歸納的數據和焦點,大多失去籃求本質和意義。

籃球最迷人,很多無法預期的美妙之處,就在數據永遠無法呈現的那一面智慧和執教、競爭樂趣。